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贺是中唐时期著名诗人,现存诗歌240余首,这些诗是诗人对现实、对生活、对生命的体验与感受的艺术再现,可谓呕心沥血、字字珠玑。本文试从象征理论的角度来解读李贺诗歌的内涵。论文正文第一部分对象征的概念内涵做了理论上的分类和界定,把象征分为比附式象征和感兴式象征两种。比附式的象征即符号化的象征,它的内涵是由对典型意象的重复使用而约定俗成的,这种意象符号在诗歌中被反复使用,成为特定文化背景之下的原型意象,并具有了普遍的象征内涵,这是对象征的传统理解。象征还有一种类型是感兴式象征,这是从认知方式的层面上来说的。世界是一座“象征的森林”,象征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感受世界的一种方式。感兴式的象征具有原发性、当下性、经验性和整体性等特点。第二部分在象征的比附性意义上,分析了李贺诗歌对传统象征意象的继承。李贺偏爱月、马、剑、漏等意象,他通过对这些具有特定象征内涵的意象的反复使用,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某种特别的思想情绪。比如李贺用月的故乡内涵表达自己对昌谷家乡的思念、用月的离别内涵描写戍卒、思妇的羁旅忧愁、闺中幽怨,其最深层的内涵是寄托李贺对心灵家园的渴望,以及现实理想破灭之后的孤独与落寞。刻漏象征时间,李贺诗中的漏是有哽咽、哭泣等情感表现的,这种情感是李贺把个人情感移情于物的结果。第三部分在象征的感兴式意义上,分析李贺诗歌中的感兴式象征所蕴含的他个人的身世遭遇和生活经历。这是李贺诗歌象征的独特之处,也是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贺也是在用诗歌去感受那座“象征的森林”,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内涵:一是对自我价值的强烈认同感,李贺的皇族身份使他在诗歌中有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和显姓扬名的理想抱负,他把自己物化。他不满足于用意象的传统比附式象征的运用,而是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人生遭际寄托于对意象的整体描绘之中,去营造象征的意境。二是对人生与生命的独特感受与认知。李贺多使用枯、瘦、老、死等字眼,诗中弥漫着浓重的凋残衰败的气氛,这是李贺在生理病痛和心理压抑的双重压迫下对生活的切身感受。李贺在诗中营造了一个阴森凄冷的鬼蜮世界,他笔下的鬼非厉非恶,而是与他一样孤独无依、凄凉落寞。他吟咏人生短促、光阴易逝,从个体的命运出发,去感受、体验甚至对抗时间对人的压抑,他把对个体的命运之叹升华到对人类整体的命运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