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全麻术后认知恢复特征及其与苏醒期躁动(EA)的相关性。方法择期全麻下行非心脑手术患者369例,性别不限,年龄18~79岁,体重41~99kg,ASA分级I或II级。采用术后恢复质量评估量表(PQRS)于拔管后40分钟内(T1-2)评估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情况,于术前1天(T0)、术后1-7天(T3-5)评估认知功能恢复情况。首先,将T1-2时镇静-躁动评分在1-2分的患者纳入躁动(EA)组,其余患者纳入非躁动(NEA)组。然后,将T3-5时认知功能五项检查指标均恢复的患者纳入认知恢复组,其余患者纳入认知恢复不良组。并按年龄将患者分为青年组(18-44岁)、中年组(45-59岁)及老年组(≥60岁)。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术前合并症及手术类型,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69例患者中,躁动发生率为23.04%。与NEA组患者相比,EA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ASA分级、术前焦虑、麻醉时间、手术类型及苏醒期低血氧、意识状态、疼痛恢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A组患者术后认知恢复不良发生率在T3时较高(45.88%vs33.10%,P=0.031),但在T4和T5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全麻术后躁动发生明显相关因素的危险程度从高至低:意识状态(P=0.000,OR=3.995)、术前焦虑(P=0.001,OR=2.706)、男性(P=0.015,OR=2.023)、苏醒期低血氧(P=0.037,OR=1.818)、青壮年(P=0.006,OR=0.594)和疼痛(P=0.020,OR=1.525)。术后认知功能恢复不良发生率为40.92%。与认知恢复组患者相比,认知恢复不良组患者年龄、ASA分级、高血压病史、麻醉持续时间以及苏醒期低血氧、躁动和术后抑郁恢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全麻术后躁动发生明显相关因素的危险程度从高至低:第三天抑郁(P=0.012,OR=2.487)、苏醒期躁动(P=0.003,OR=2.385)、术后第一天抑郁(P=0.038,OR=2.151)、年龄(P=0.002,OR=1.610)和麻醉时间(P=0.011,OR=1.500)。相比于老年患者,青年组和中年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相对较高(P=0.002;P=0.004)。相比于老年患者,青年组和中年组术后认知恢复不良发生率在T3时相对较低(P=0.021;P=0.048);青年组术后认知恢复不良发生率在T4和T5时较低(P=0.039;P=0.028)。与NEA患者比较,中年组EA患者术后认知恢复不良发生率在T3时较高(48.48%vs26.44%,P=0.021)。但在青年组和老年以及T4和T5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与全麻术后躁动发生明显相关因素的危险程度从高至低:苏醒期意识恢复不良、术前焦虑、男性、苏醒期低血氧、青壮年和术后疼痛。2.与全麻术后认知恢复不良明显相关因素的危险程度从高至低依次为:术后抑郁、苏醒期躁动、年龄和麻醉持续时间。3.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出现可能严重影响术后24小时内认知功能的恢复,以中年患者较为显著,但与随后的认知恢复结局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