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结构、经济增长与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基于迭代模型(LOG)和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eroyu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建立三期的迭代模型,运用中国1952-200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的人口结构和经济增长在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加入其他一些控制变量之后,本文首次对计划生育前后的分省城镇居民储蓄率成因作了实证研究。   静态的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结果表明:全国以及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经验数据较好地支持了生命周期理论,收入增长率和人口结构因素对居民储蓄率有着显著的影响,并且符合理论分析得出的推断。同时,居民储蓄率的滞后项对居民储蓄率具有极强的正向影响,表明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内在惯性很强。   西部地区的样本不支持生命周期理论,其收入增长率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在统计意义上不显著,但是其居民储蓄率可以用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来解释。这可能主要是因为西部地区收入绝对水平较低,生命周期理论不适用。   另外,在西部样本中,老年扶养率即使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中,也没有对储蓄率产生显著的影响。原因在于,西部地区老年人的储蓄倾向可能更高,很强的遗产动机会使得老年扶养率对储蓄率的负向作用不明显。   本文推断,随着青年扶养率不断降低,以及老龄化的加剧,中国的居民储蓄率已经渡过了最高的峰值,但是由于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内在惯性,预计其在未来中期将维持在高位并缓慢下降。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技术创新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技术创新对金融结构是否有所选择,银行与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哪个更能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成为重要问题。中国技术创新水平近
当前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的研究较多集中于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研究,本文跳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研究视角,以中日韩经济圈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