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亦有很大的提高,作为东北黄金玉米带的吉林省也是如此。吉林省人均GDP从改革初的381元增长到2010年31599元,是改革初的83倍,年增速都保持在14%左右。吉林省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也随着而来,截止到2010年吉林省城镇恩格尔系数为32.3%,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6.73%,两者相差将近5个百分点。影响吉林省居民收入分配的因素很多,本文针对金融发展这一因素检验与居民收入分配的关联度,以期得出有益的建议。本文主要从金融发展视角探讨吉林省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在回顾金融发展理论、农村金融发展理论、收入差距理论基础上,归纳总结前人研究观点,发现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的关系主要分为三类:“倒U型”理论、扩大理论、降低理论。理论上来讲,金融发展主要是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加、金融工具的多样化和金融资产规模的扩大。金融发展通过其金融门槛效应,金融降低贫困效应,金融发展非均衡性等作用于经济进而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践证明,一国或一地区的金融市场制度的完善化、金融信息的透明化、金融工具的多样化、金融资产配置均衡化,可以有效地缩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前面我们描述了吉林省金融发展和城乡收入分配的现状,通过横向、内部、纵向比较我们找出了影响吉林省金融发展的因素,以及吉林省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最后又总结了吉林省金融发展通过金融机构二元性发展、金融信贷资源分配、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差异等途径对吉林省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影响。本文实证部分结合吉林省1978‐2010年的数据,通过建立VAR模型,采用ADF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效应分析、方差分解等方法从吉林省整体金融和农村金融两个方面系统讨论城乡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实证结果表明:整体金融发展规模和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与吉林省城乡收入差距正相关且存在双向Granger原因;金融效率与城乡收入差距负相关,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金融结构、支农财政政策和城乡收入负相关。通过理论分析、现状描述和实证分析后,本文最后从金融发展视角提出了一些降低吉林省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建议,主要概括为,降低农村金融门槛、改善金融非均衡发展、丰富农村金融工具、加大财政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