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问题是民生之根本。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对于一国社会稳定以及持续发展影响巨大。在1999至2009年十年间,高校招生规模年均增长率达到19.26%,其中最高的年份可达47.9%。大学毕业生供给短时间内的迅速增加,给毕业生就业带来巨大影响。在现实中,毕业生的就业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现象,也出现了隐性的“向下就业”现象。学界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探讨。大量的文献集中于现象的描述以及原因的探索。这些文献探讨的视角集中在就“就业”问题谈“就业”,而且,往往将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两个表现,即“失业问题”和“过度教育”割裂开来探讨。事实上,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仅涉及到就业市场中供方的大学毕业生和市场需求的企业双方,还与高校紧密相关。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影响巨大,将“高校”这一变量“外生”于毕业生就业市场似乎不太合理。如果将“高校”这一变量“嵌入”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对于目前学界分散且割裂的研究可能会有一些改进。同时,对于学界和实践界一些将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原因归纳为高校扩张,或者寄望于通过高等教育的调整来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路提供了分析框架。基于此认识,本文试图在理论上借鉴古典经济学中的供求分析系统,将高校置于这一供求系统框架中,从而将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在理论上归纳为“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非均衡问题。并且,试图在理论上探讨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在理论探讨过程中,本研究借鉴“自然失业率”概念的来源,试图阐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自然”非均衡和非“自然”失衡。另外,本研究将毕业生失业问题认定为“显性”非均衡,将“过度教育”等问题认定为“隐性”非均衡,从而将目前学界对这两个问题割裂研究的现状弥合。除此之外,历史的视角在这一主题研究的运用显得非常薄弱。本研究通过分析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广义范畴)的动态演化关系,阐释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相应的职业意识、社会发展理念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从需求角度研究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的文献在我国仍然比较稀少,从职业角度来理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文献几乎没有。然而,无论是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具体需求还是适合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似乎均和职业关联最为紧密。在本研究的第四部分,通过借鉴国外相关研究,利用相关统计数据,发现我国大学毕业生职位在过去五年内增长速度并不快,在总体就业增长的贡献度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大学毕业生的“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问题是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隐性”非均衡问题。本研究以北京地区的调研数据为例,指出了北京地区目前存在“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共存的现象。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度量学历或者期望和现实工作的匹配度来度量“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本研究在调研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学历,同时还涉及到了学历教育中具体包含的知识、能力和技能三个维度与现实工作的匹配关系。结果显示,从知识角度度量高等教育和职业的对称情况,更多的调研对象反映“过度教育”,而从技能,尤其是从能力角度来度量,更多的调研对象则反映“教育不足”。这一结论充分显示了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也即能力教育方面的欠缺。在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的有效对接方面,国外的研究和具体的操作措施方面均走在我国的前头。国外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有效对接方面在国家层面,乃至于在国际层面均有相同的政策措施,具体包括高等教育的调整、相应的产业需求的调整以及最为关键的是创业政策的支持。而在学校层面来看,有些学校积极采取一些措施加强培养市场需求的一些能力,疏通甚至建设学生和市场之间“交流”的信息通道,有些高校则在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效。理论及实证乃至于国际比较的研究显示,我国在解决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有些对接方面主要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坚持人力资本投资的理念。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所处的全球环境要求我国需要准备相应数量、层次的人才,这对我国在全球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和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均有利;其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该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键。而创业教育及创业政策的有效实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再次,高等教育在和劳动力市场对接方面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不是“过度教育”而是“教育不足”,这种教育不足主要表现在能力、技能方面教育的不足。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变化以及工作方式的转变,未来的劳动力市场愈来愈看重一般的能力而非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方面仍然应该关注学生素质、能力方面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