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之后,基层协商民主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政治现象,以基层协商为研究的课题也越来越多。基层协商民主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民在协商、为民协商的原则要求,基层社会的多元治理主体遵循公共理性与公共利益,对民众利益的大量决策和工作充分进行协商与沟通并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与善治的民主治理形式。几十年来,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基层协商民主制度的实践功能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并对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实践过程中,也产生了了多种多样的实践形式,如村民自治、居民自治、行业集体等实践形式,丰富了协商民主形式,更加促进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发展。但是,在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比如协商民主流于形式,民众的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协商民主制度不规范,协商形式还有待创新,深析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部分群众和基层干部缺乏基层协商民主制度的认知,部分民众的协商能力不足,多元评价的技术困难,协商监督的缺乏,从而造成我国基层协商民主制度难以被广大民众所认可,难以发挥它的特效,不利于基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基层协商民主制度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直接影响我国基层社会的稳定发展,能够促进社会整合,提升基层民主决策的质量。因此,如何解决我国基层协商民主实践中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我国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加快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首先,通过宣传教育、培育基层民主文化、提升基层领导干部的协商民主素质和能力来普及协商民主观念。其次,借助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平台,打造“互联网+协商”模式,探索出基层协商民主的新形式。再次,完善制度,进一步规范协商民主实践,加强基层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设计。最后,通过健全基层协商民主权利监督和制约机制、利用网络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完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的监督体系。我国基层协商民主制度的建设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必要过程,只有大力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制度的建设,才能促进基层民主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