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居“天下之中”,是“南北的咽喉”和“天下的腹心”;河南又是“天下有事,四方征战之地”,占据地理上和军事上的优势。因此河南的稳定对明代统治极为重要。天灾肆虐平静的社会,人祸横行加剧社会动荡。明代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应对灾祸,但明末终究未能抵挡灾祸的冲击,导致王朝的崩溃,原因何在?缘何明初对河南的重视沦为明末的漠视?本文主要分四个部分论述。第一部分主要分析明代河南灾祸的状况。灾祸即天灾人祸。河南天灾不单是以旱、涝、蝗等单一灾种出现,更多的是以旱—涝、旱—蝗、旱蝗—饥疫等灾祸链或灾害组的形式出现。人祸主要有战争、暴乱、繁重的徭役等。人祸又与天灾形成天灾—人祸灾害链。明代河南灾祸发生频率、破坏程度的加剧要求明代政府随之提高救治力度。第二部分主要论述明代中央政府的赈济活动。灾情信息的传达为实施赈济提供了可能,然而信息传达的失实削弱了赈济措施的准确性。中央政府是全国灾祸救治的主力,在河南实施蠲免、折征、发放预备仓粮等普遍性的赈济措施。但政令不通、吏治腐败、仓储管理失策等普遍性失误或弊端在河南无一例外的呈现。第三部分主要阐述地方官员的救助活动。地方官员的救助活动包括备荒活动,救助措施及灾后重建工作,三者密不可分。在这三个过程中,地方官员充分施展权力:改善民风,对抗强势的藩府,治理扰民的军士,保障贫民的土地;但也因知县本身权力的有限,最终屈从权势,或随中央政府的懈怠而沉寂。第四部分论述民间力量的慈善活动。贫民寻求各种各样的求生方式。但最终落脚点是依靠富民,比如乞食富民,佣工里中。地方富民及缙绅为地区创造了无限的可能。义输,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预备仓粮的供应及赈济的实施。族田是缙绅对本族人的眷顾,是小范围的慈善活动。义仓,是民间慈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终因民间力量的分散且力度不够导致效果不佳。灾祸救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本文逐步深入,剖析明代救助弊端怎样导致积重难返,意在全方位展示河南灾祸救助成效,也为当代不断涌现的社会问题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