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微循环是当今国内外医学专家学者普遍关注的一门边缘学科。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循环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的基本功能是进行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微循环中微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微循环障碍是目前许多已知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尤其是对于感染性休克和脓毒败血症患者的微循环研究已经广泛的开展起来,而临床常用的麻醉药物对于微循环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麻醉医生的重视。瑞芬太尼和丙泊酚是我们麻醉医生在临床麻醉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两种静脉麻醉药物,本实验分别进行了基础动物实验和临床病例两部分的研究,希望我们的实验可以让麻醉医生对于微循环有一些深入的了解,并且对于临床用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一、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联合应用对兔小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目的:探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联合应用对兔小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丙泊酚组(P组),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组(P+R组),每组10只。建立兔全麻模型后,C组静脉持续泵入生理盐水,P组静脉持续泵入丙泊酚,P+R组静脉持续泵入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分别记录3组给药前及给药0.5 h后新西兰大白兔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采用旁流暗视野技术测定新西兰大白兔小肠系膜微循环总血管密度(TVD)、灌注血管密度(PVD)、灌注血管比例(PPV)、微血管流动指数(MFI)。结果:与C组相比,给药后P组HR减慢,MAP轻度下降,微循环血流明显增加,TVD、PVD、PPV、MFI均有所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给药后P+R组HR减慢,MAP显著下降,微循环血流明显减少,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对兔小肠系膜微循环有改善作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联合应用对兔小肠系膜微循环有抑制作用。二、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对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微循环的影响目的:探讨不同血浆靶浓度瑞芬太尼对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OPCABG)患者微循环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OPCABG)患者30例,ASAⅡ级~Ⅲ级,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小剂量瑞芬太尼组(R1组),大剂量瑞芬太尼组(R2组),每组10例。C组不给予瑞芬太尼,R1组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1ng/ml,R2组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2ng/ml,调整丙泊酚和七氟醚浓度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40~60,术中间断注射罗库溴铵维持肌松,记录三组诱导前(T0)、插管后即刻(T1)、切皮时(T2)、锯胸骨时(T3)、关胸时(T4)、手术结束后30 min(T5)的HR、MAP,采用旁流暗视野(SDF)技术观察患者舌底总血管密度(TVD)、灌注血管密度(PVD)、灌注血管比例(PPV)、微血管流动指数(MFI)。结果:与C组相比,R1组和R2组各时间点HR,MAP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循环血流明显降低,TVD、PVD、PPV、MFI均有所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1和R2组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微循环血流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芬太尼对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患者微循环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