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进一步加强,环境及气候问题成为了世界舆论的新焦点。正如经济发展或者世界安全议题,各国媒体给予了环境议题同样多的关注。2009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气候大会甚至被媒体称为“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越来越多地引起了西方媒体的关注,相关报道也急剧增加,而中国的气候环境问题继人权和政治体制等话题之后成为媒体最热衷的议题之一。德国媒体一向以客观、公正自居,本文旨在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批判话语分析等社会学方法来分析德国媒体在气候峰会期间对中国的相关报道,揭示其如何建构中国的气候环境形象,检测它们是否遵守了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在对中国的报道中是否存在着影响建构客观真实的中国形象的各种“刻板印象”。这三家媒体分别是《时代周报》、《明镜周刊》和《世界报》,它们都属于德国的主流媒体,对公众意识的塑造有着深刻的影响。首先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选出的28篇报道进行量化分析,总结出环境议题中三大主体话语并进行详细的批判性分析,然后再深入探讨德国媒体建构负面的中国形象的原因动机及传播策略。最后进行总结和反思,揭示德国媒体塑造负面的中国环境形象的实质,并对中国政府和媒体在建构与传播正面的国家环境形象的策略方面提出改进意见。根据研究目标,内容分析法和批判话语分析构成了本论文的方法基础。内容分析法是实证社会学中一系列研究方法的总称,其主要任务就是分析传播性的文章如媒体报道。一般来说,人们总是把量化的内容分析法和质性研究方法如质性文本分析、批判话语分析(CDA)等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因为本文属于集中性的个案研究,所以重点在于对选出的报刊文章进行详细的质性分析和阐释,特别是对报道中三大主体话语的批判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