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老老年高血压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其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为今后老老年高血压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8月~2019年8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内科、老年病科、综合科住院病患者中年龄≥80岁的330例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收集到的四诊信息对老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收集患者的人口学指标(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既往史、高血压病程,实验室检查相关指标,颈动脉超声检查相关指标,动态血压相关参数等相关因素的资料。采用均数士标准差(x±s)对计量资料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如果两组计量资料方差不齐,则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元格数值<5时采用Fisher精确检验。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逐步法筛选变量,α=0.05。结果:1.老老年高血压的中医证型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阴虚阳亢(32.4%)、痰瘀互结(29.7%)、肾阳亏虚(19.1%)、气血两虚(18.8%)。2.老老年高血压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平均年龄为84.26±3.84岁,年龄在80~85岁之间的人数最多(70.3%):吸烟人数占10.9%,饮酒人数占5.2%;既往史疾病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冠心病(38.5%)、糖尿病(30.0%)、脑梗死(18.5%)、房颤(8.2%)、下肢动脉粥样硬化(1.2%);患者高血压病程在10.1~20年的人数最多(28.8%)。3.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痰瘀互结和气血两虚两证型之间的性别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中痰瘀互结证型中男性占比明显高于气血两虚型,其优势比(Odds ratio,OR)为2.18(95%CI:1.05,4.54)。(2)老老年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之间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既往史、高血压病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阴虚阳亢和气血两虚两证型之间的尿酸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气血两虚型尿酸水平升高的患者占比明显高于阴虚阳亢型,其OR值为2.79(95%CI:1.29,6.06)。(2)阴虚阳亢和肾阳亏虚两证型之间的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1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肾阳亏虚中尿酸降低、升高的患者的所占比均明显高于阴虚阳亢,其 OR 值分别为 8.45(95%CI:1.08,66.02)和 2.60(95%CI:1.17,5.78);肾阳亏虚型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的患者的所占比明显高于阴虚阳亢型,其OR值为5.19(95%CI:1.75,15.42);阴虚阳亢型脂蛋白A1降低的患者的所占比明显高于肾阳亏虚型,其OR值为3.93(95%CI:1.32,11.70)。(3)阴虚阳亢和痰瘀互结两证型之间高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痰瘀互结型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的患者的所占比明显高于阴虚阳亢型,其OR值为3.20(95%CI:1.23,8.32);阴虚阳亢型脂蛋白(a)升高的患者的所占比明显高于痰瘀互结型,其OR值为2.51(95%CI:1.13,5.55)。(4)气血两虚和肾阳亏虚两证型之间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肾阳亏虚型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的患者的所占比明显高于气血两虚型,其OR值为3.32(95%CI:1.05,10.51)。(5)其余实验室检查指标与中医证型均无统计学关联。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老老年高血压颈动脉超声检查相关指标与中医证型均无统计学关联。6.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阴虚阳亢和气血两虚两证型之间的曲线类型具有统计学差异,气血两虚中反杓型血压的患者的所占比明显高于阴虚阳亢型,其OR值为11.78(95%CI:1.33,104.54)。(2)阴虚阳亢和肾阳亏虚两证型之间的曲线类型具有统计学差异,肾阳亏虚中反杓型血压的患者的所占比明显高于阴虚阳亢,OR值为10.83(95%CI:1.18,99.14)。(3)其余动态血压参数与中医证型均无统计学关联。结论: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型主要为阴虚阳亢、痰瘀互结、气血两虚、肾阳亏虚四种证型,其中阴虚阳亢证型所占比例最多。其中医证型与性别分布、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脂蛋白A1、曲线类型具有相关性。本研究为今后老老年高血压的辨证分型提供了客观依据,也为中医防治老老年高血压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