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朱文锋教授证素辨证体系为依托,基于总结PU中医证素及证型分布规律,综合吾师的辨证思路,治疗方法,深入探析其辨证特色,以期能切实指导临床,为治疗提供借鉴。资料与方法:收集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方式收集相关信息,创建数据库,运用SPSS20.0软件统计分析,结合专业知识分析以总结PU中医证素及证型分布特点。结果:1.在本研究80例患者人群中,男性患病率略高于女性患病率,而年龄分布较广泛,平均年龄为59.8±11.678岁,其中50-59岁和60-69岁两年龄段PU患者较多,以DU为多发,且溃疡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球部,病程分期多为活动期及瘢痕期。2.PU病位证素分布:依次为胃、脾、肝、大肠、肾、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5),其中单病位证素、双病位证素、三病位及以上证素所占比例依次为36.25%、48.75%、15%。3.PU病性证素分布:依次为气滞、气虚、热、湿、阳虚、阴虚、食积、血虚、血瘀、津亏,有统计学意义(p=0.00<0.05),其中病性证素虚实分布情况,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所占比例依次为38.75%、32.5%、28.75%。病性组合分布情况,单病性证素、双病性证素、三病性及以上证素所占比例依次为18.75%、40%、41.25%。4.PU证型分布:依次为湿热胃滞证、胃热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气虚证、脾虚湿困证、脾阳气虚证、胃气阴虚证、胃瘀滞证、肝郁脾虚证,有统计学意义(P=0.035<0.05)。兼证分布主要为脾气虚证、食积证、心脾两虚证、脾肾阳虚证等,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5)。5.证素及证型与相关因素分布:(1)证素及证型分布与溃疡类型的相关性:不同溃疡类型的病位证素、病性证素及证型分布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864>0.05、p=0.833>0.05、p=0.703>0.05)。(2)证素及证型分布与溃疡分期的相关性:不同溃疡分期的病位证素分布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145>0.05);不同溃疡分期的病性证素及证型分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20<0.05、p=0.011<0.05)。结论:1.PU病位证素主要有胃、脾、肝,GU及DU又涉及大肠、肾、心,且多为活动期及瘢痕期。较多具有双病位致病的特点。2.PU病性证素主要分虚实两类,虚证常见证素主要为气虚、阳虚、阴虚;实证常见证素主要为气滞、热、湿。GU多为气虚、气滞、热等;DU多为气滞、气虚、热等;幽门溃疡为气滞、热;复合溃疡多为气滞、气虚、热等。活动期多为气滞、热、气虚、湿等;愈合期多为气滞、气虚等;瘢痕期多为气虚、气滞、湿、阴虚等。本病实证较多,且多具有多病性致病的特点。3.PU证型分布:GU多为胃热气滞证、胃气阴虚证、湿热胃滞证;DU多为湿热胃滞证、肝胃不和证;幽门溃疡为胃热气滞证、肝胃不和证;复合溃疡多为湿热胃滞证、胃热气滞证。活动期多为胃热气滞证、湿热胃滞证;愈合期多为湿热胃滞证;瘢痕期多为脾胃气虚证、胃气阴虚证、脾虚湿困证。4.通过对PU中医证素及证型分布规律研究,科学的论证了吾师治疗本病“从痈论治,以平为期”的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