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茸毛性状的初步研究

来源 :湖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ych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茸毛性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棉花、番茄、茶叶等作物上面,为了探讨辣椒茸毛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其生理生化特性,加快茸毛性状的利用进程,本研究以有茸毛亲本、无茸毛亲本以及有茸毛×无茸毛的F2群体为材料,采用田间鉴定和显微鉴定方法对F2植株鉴定,并利用群分法(BSA)对该性状进行了RAPD分子标记,取得了以下结果: 1、通过对辣椒有茸、无茸毛亲本及其杂交后代茸毛性状分析结果表明:茸毛性状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且具有不完全显性遗传特征。 2、辣椒茸毛从植株下部到上部逐渐增加,其不同部位茸毛密度大小依次为:幼茎(含生长点)>茎>叶脉>叶背>叶面>叶缘;茸毛一般由3~10个细胞组成,且茸毛长度是由组成茸毛的细胞数量决定的,茸毛长度与细胞个数的相关系数约为0.9。 3、辣椒叶片组织中可溶性糖、蛋白质、脯氨酸、Vc含量、SOD及C/N比测定结果表明:有茸毛植株有较高的可溶性糖、SOD活性及C/N比,但其蛋白质、脯氨酸、Vc含量较低。 4、本试验认为辣椒茸毛性状可以降低辣椒植株的蚜虫虫口密度和蚜虫增长倍数,减轻蚜虫对辣椒植株的危害。 5、该试验的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2min,然后94℃变性30s,36℃退火40s,72℃延伸70s,共40次循环,最后一个循环72℃延伸5min,然后4℃保存。每一反应体系的总体积为25μl,由10×PCR buffer 2.5μl,Taq酶(2U/μl)0.5μl,dNTPs(10μM)0.5μl,引物(8pmol/μl)1μl,模板DNA(25ng/μl)2μl,灭菌去离子水18.5μl组成。 6、以有茸毛亲本、无茸毛亲本和有茸毛×无茸毛F2代群体126株植株为材料,利用集群分离分析法(BSA)进行茸毛基因定位,通过对280个随机引物的PCR扩增分析,发现20%的引物在亲本之间表现出多态性,找到了一个与茸毛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S1513(其碱基序列为CGCTTGGCGA),该标记与茸毛亲本的茸毛基因间的交换值为3.97%,遗传距离为3.98cM。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红地球葡萄(Visit.vinifera.‘Red Globe’)的叶片、茎段为试材,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茎段离体培养的技术体系,初步探讨了影响叶片、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的若干因素以及愈伤组织紫
黄瓜(Cucumis sativus ..2n=2x=14)起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热带雨林区,为葫芦科甜瓜属一年蔓生草本植物。我国是黄瓜生产大国,2010年栽培总面积达98.9万公顷,年产量达4070.9
BiFeO3 is a multiferroic material with physical properties very sensitive to its stoichiometry. BiFeO3 thin films on silicon substrate are prepared by the s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