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融资担保公司为小微企业的贷款提供了担保,为银行分担了贷款不能收回的风险,有效地缓解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但从风险转移的角度来看,融资担保行为更多的只是将银行面临的借款企业信用风险转移到了融资担保公司身上,因此担保机构面临着各种潜在的风险。如何识别融资担保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及时防范和化解风险对融资担保机构而言极其重要,值得我们深入讨论和研究。本文主要从案例分析的角度来对融资担保机构在实践操作中所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化解措施,以帮助融资性担保机构更好地规避和降低风险,从而实现更稳定和健康的成长,促进整个融资担保业的良性发展。本文主要分五个部分来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目的及研究意义;国内外有关融资担保的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框架。第二部分主要是对一个被担保机构伪造贷款目的的案例进行陈述。被担保机构谎称贷款旨在扩大主营业务规模而追加资金购买林权,但实则是为其控制人的另一家关联企业投资矿采项目,这个骗局未被A担保机构识破,因此在后期对矿采项目的经营过程中未受到担保机构的监督;后来,投资项目失败,借款机构受到重创,无法如期归还贷款;A担保机构只能拍卖反担保物以代替清偿债务,却因反担保物贬值而不足还款,致使自身为还清贷款而遭受巨大损失。在整个案件中,贷款银行无需承担任何风险,而担保机构必须选择连带责任担保方式,对贷款承担全部责任。第三部分主要通过对案例的剖析,总结导致该案例中担保业务风险暴露的直接原因。其直接原因主要归结为两方面:其一是借款方B企业伪造贷款目的并将该笔资金用于不合理的投资;其二是A担保机构自身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缺乏风险识别能力,在保后风险监管方面也很不严格。第四部分主要是通过对该案例的进一步分析,剖析融资担保行业在对小微企业开展融资担保业务时所面临的潜在风险。文章认为,很多融资担保机构都面临着类似的潜在风险,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其一是融资担保行业经营环境的不成熟;其二是市场价格变动易造成反担保物的贬值从而不足以清偿贷款全额:其三是贷款银行对担保贷款项目审核不严格,其四是小微企业信誉度低且项目经营能力较弱等原因。最后一部分是针对以上问题所提出的政策建议。论文结合各学者在相关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以及自已的实习感悟,对融资担保机构所面临的风险做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化解风险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府层面,政府要结合地方特点出台一些融资担保业的保护政策,加强对融资担保机构的培训和监管。二是融资担保机构层面,对于融资担保机构,要加强与银行的合作,从而形成共担风险的机制;要参与被担保企业的生产经营,加强对被担保企业的风险监管,便于及时止损;要完善自身内部管理机制,任用和培养专业的融资担保从业人员,完善公司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并建立完善的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如反担保、共同担保和再担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