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就业焦虑的影响性研究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k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硕士研究生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往往会出现就业焦虑,以往研究较多在应对方式与就业焦虑的关系上,但是针对于人格特征与就业焦虑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中将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就业焦虑进行相关研究,探讨二者对硕士研究生就业焦虑的影响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运用硕士研究生就业焦虑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对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  1、硕士研究生存在就业焦虑,焦虑各因素依次为:就业竞争压力、缺乏就业指导、担忧就业过程、担忧工作条件、担忧自尊受损、家庭压力、缺乏自信。  2、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学校类别、有无工作经验、家庭来源五个变量上,硕士研究生就业焦虑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3、硕士研究生人格特征中内外向与成熟的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神经质因子、精神质因子与解决问题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与自责、幻想因子呈显著正相关。  4、内外向人格特征与就业焦虑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精神质、神经质与就业焦虑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  5、采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与就业焦虑呈显著负相关;采用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与就业焦虑呈极其显著正相关。  6、硕士研究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就业焦虑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同时硕士研究生人口学变量、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对就业焦虑有58.5%的预测力。
其他文献
从均衡社会向不均衡社会转变,是中国社会转型的社会后果之一。不均衡不一定是恶果,而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景的一部分,问题在于是否过度分化。社会分化是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的
该文着重探讨在生物教学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该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调查法和实验法.调查表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仍然是目前高中学生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一项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重要的教师教育改革运动。教师成为研究者不仅对于教师职业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是提高和改进教育实践的重要途径。关于教师成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国有所发展.目前,校本课程开发是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由于中国长期实施国家课程开发模式,教师一直是课程的被动实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