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雨水径流已成为地表水污染的重要来源,对城市地表水污染和水环境恶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城市雨水管理中,生物滞留是一种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措施,已被证实是一种有效去除暴雨径流中污染物的措施,近年来在防治城市径流污染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本论文依据青岛李沧区生物滞留池的特点,选择雨水径流中常见的、污染较重的重金属(Cu、Pb、Zn、Cr),PAHs及氮磷指标,在2017年整个降雨期间进行现场调研取样,明确李沧区雨水径流中各污染物的污染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并以实地监测数据为基础,对生物滞留池去除雨水径流中污染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雨水径流中存在着普遍较高浓度的污染物,不同的雨水径流中污染程度不同。整体呈现出住宅径流中营养元素的浓度远高于道路径流,道路径流中重金属污染物的程度远高于住宅径流,道路径流及住宅径流都存在着一定的多环芳烃污染。(2)各种类型的生物滞留池对雨水径流中各污染物的存在有着一定的去除效果。对于TN来说,各采样点的去除效果介于21%-82%;对于TP来说,各采样点的去除效果介于17%-76%之间。不同类型的生物滞留池对重金属整体的去除效果范围分布在14%-71%之间。不同类型的生物滞留池对PAHs整体的去除效果范围分布在21.88%-76.56%之间。(3)营养元素、金属分布的典型特征是表面积累显著,随着深度的增加而浓度减少。多环芳烃的分布随深度而异,但其累积范围全球限制在10?40 cm以上。生物滞留池中植物的存在、过滤介质的深度和类型、饱和区的存在及生物滞留池周围土地利用都对生物滞留设施去除雨水径流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土壤上层存在的污染物有一个潜在的污染干扰的可能性,即使在低表面含量的情况下,也不一定能防止向下的流动,因为较深的层可能具有较小的滞留能力,而表面土壤的特定改性可能有助于防止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