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风险管理比较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zhai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增长业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深化的不断深入,我国银行卡产业也经历了起步、快速发展和高速发展的过程。我国银行卡产业起步比较晚,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推出了第一张银行卡——“中银卡”,但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非常迅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1985-1993),四大国有银行相继发行自己的银行卡,各行电子化建设也为银行卡业务的起步和发展奠定了系统和网络基础。第二阶段是快速发展阶段(1994-1998),以电子货币应用为重点的各类卡基应用系统工程——“金卡工程”被正式提出,各发卡商业银行共同发起的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成立,进一步推动了银行卡业务的跨行联营和发展,实现银行卡跨行异地交换。第三阶段处于高速发展阶段(1999)。银行卡联网通用“314计划”被正式提出、中国银联成立,银行卡产业化进程实质性起步。 尽管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迅速,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但银行卡的风险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主要对国内外银行卡风险进行各个层次的比较,以为我国银行卡风险管理提供借鉴。 第一章是导论,主要介绍国际银行卡产业和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情况,并对二者进行比较。接着分析了银行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以韩国为案例分析了银行卡产业发展和风险控制的关系。 第二章从法律体系的角度来分析银行卡风险管理。分别分析了银行卡发达国家的银行卡风险管理的法律体系,并从理论上对银行卡违约风险和银行卡欺诈风险进行比较分析。 第三章从征信体系的角度分析银行卡风险管理。分析了征信体系在银行卡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接着分别分析了美国银行卡风险管理的征信体系和印度银行卡风险管理的征信体系。 第四章对银行卡风险管理技术进行分析。首先对银行卡信用风险的各种模型比较,其次对信用评分的主要模型进行比较。 第五章对银行卡风险管理的管理体制进行比较。首先对巴塞尔协议进行分析,其次分析了信用卡的催收体系。 第六章探讨了优化我国银行卡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和加强我国银行卡风险内部管理的政策措施,从健全我国银行卡风险管理的法律体系、完善我国银行卡风险管理的征信体系和银行卡风险控制链等方面进行了展开。
其他文献
跨国并购具有FDI和并购的双重性质,因而有关跨国并购的理论有两个相应的组成部分。传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并购理论解释了跨国并购的动因和效应,但对整合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本文从核心能力的视角探讨了跨国并购整合的相关问题。 本文首先考察了当前跨国并购的发展现状,在分析跨国并购活动背景、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是在全球竞争压力形势和外部诱因条件下,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以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
传统媒体特别是时政类杂志在新闻传播的时效性、互动性、影响力等方面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其生存压力也与日俱增。深度报道是应对挑战的重要武器。作者结合《半月谈·内部
目前,城镇化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有关城镇化的研究也是社会的热点,然而,城镇化的发展缺少不了金融业的支持。金融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区域的发展的和金融机构之间存在极为紧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