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艾滋病咳嗽的病因病机,阐释艾滋病的病因病机,为“艾毒伤元”假说提供依据。 方法: 在前期证候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专家讨论和预调查,制定《咳嗽临床调查表》。进行艾滋病病人流行病学调查,收集人口学特征和能表现中医证候要素的基本症状和体征;利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指标采用构成比和图表等进行描述性,计量指标采用x±s进行描述。两组间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不符合卡方检验时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等级资料用非参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多因素聚类统计分析。 结果: 1.制订出《咳嗽临床调查表》。咳嗽是艾滋病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本课题以咳嗽为立足点,围绕构成咳嗽病因病机的基本要素进行条目的筛选。分析艾滋病咳嗽的病机特点。调查表的内容包括基本信息、现状调查、实验室检查三部分。经过预调查,调查表信度为0.81,说明调查表一致性良好,结构稳定;效度为0.78,说明调查表内容能够反映研究目的。 2.一般情况:艾滋病组男35例,女20例,男女比例为1.75:1;对照组男23例,女27例,男女比例为0.85:1。病例组年龄最大65岁,最小18岁,年龄均值为44±12岁;对照组年龄最大65岁,最小18岁,年龄均值为47±15岁。两组民族全为汉族。艾滋病组已婚或同居45例,占81.8%;丧偶7例,占14.0%;未婚2例,占4.0%;离异或分居1例,占2.0%;对照组已婚或同居38例,占76.0%;未婚8例,占16.0%;丧偶3例,占6.0%;离异或分居1例,占2.0%。艾滋病组农民54例,占98.2%,农民工1例,占1.8%;对照组以事业单位最多,有15例,占30.0%,农民11例,占22.0%,学生和自由职业者各4例,占8.0%,公务员3例,占6.0%。艾滋病组文化程度小学29例占52.7%,初中20例占36.4%,文盲6例占10.9%;对照组高中或大专22例占44.0%,小学12例占24.0%,大专或本科9例占18.0%,初中6例占12.0%,文盲1例占2.0%。两组比较,性别和婚姻状况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职业和文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途径49例病人感染途径为有偿献血,占89.1%;其他血液途径传播和性传播均为3例,占5.5%。 3.咳嗽情况:艾滋病组咳嗽以咳嗽时作为主,共22例占40.0%;早晨咳甚、痰出咳减21例占38.2%;夜卧咳剧12例占21.8%,咳声嘶哑8例占14.5%,午后、黄昏咳重7例占12.7%,咳声粗浊4例占7.3%;对照组咳嗽时作20例,占40.0%;早晨咳甚、痰出咳减3例占6.0%;夜卧咳剧5例占10.0%,咳声嘶哑9例占18.0%,午后、黄昏咳重3例占6.0%,咳声粗浊20例占40.0%。两组比较,早晨咳甚、痰出咳减艾滋病组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咳声粗浊对照组高于艾滋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艾滋病组咳嗽程度以重度为主,33例占60.0%,中度15例占27.3%,轻度7例占12.7%;对照组咳嗽程度以中度为主,出现29例,占58.0%,轻度19例占38.0%,重度2例占4.0%。两组比较咳嗽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咳痰类型:艾滋病组痰白而粘29例占52.7%,痰少21例占38.2%;痰多21例占38.2%;痰黄而粘9例占16.4%,痰白而稀薄5例占9.1%,痰白而稀成泡沫状5例占9.1%,咳吐血痰1例占1.8%。艾滋病组痰白而粘、痰多例数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痰白而稀薄对照组高于艾滋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其他的症状和体征:出现频率在10%以上的症状和体征艾滋病组有54个,对照组有38个。艾滋病组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为身体困重、咽干、腰膝酸软、失眠多梦、视瞻昏渺、气短、消瘦、喘息、唇甲色淡、夜尿增多、皮肤瘙痒、肢体麻木、胃脘疼痛、恶心、盗汗、渴喜热饮、口苦、头痛昏蒙、咽部异物感、鼻衄、胀痛、疼痛拒按、余沥不尽、低热、手足心汗、干呕。对照组高于艾滋病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为情绪低沉、困倦易睡。艾滋病组出现较多但对照组没有出现的为夜尿增多、脘腹胀痛、脘腹疼痛拒按、余沥不尽、低热、手足心汗、干呕。 6舌象(10%以上):艾滋病组舌质出现较多的有淡红舌30例占54.5%,红舌19例占34.5%;对照组较多的有淡红舌34例占68.0%,淡白舌9例占18.0%,红舌6例占12.0%。艾滋病组舌体齿痕舌10例占18.2%,胖大舌9例占16.4%;对照组胖大舌12例占24.0%,瘦薄舌10例占20.0%,齿痕舌9例占18.0%。艾滋病组舌苔腻25例占45.5%,厚23例占41.8%,薄21例占38.2%;对照组薄32例占64.0%,腻11例占22.0%,滑7例占14.0%,厚6例占12.0%。艾滋病组苔色白38例占69.1%,苔色黄16例占29.1%;对照组苔色白32例占64.0%,苔色黄18例占36.0%。其中艾滋病组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红舌、厚苔、腻;对照组高于艾滋病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瘦薄舌、薄苔。 7.脉象(10%以上):艾滋病组主要的脉象为细脉26例占47.3%,沉脉19例占34.5%,弦脉17例占30.9%,浮脉8例占14.5%,数脉6例占10.9%,滑脉6例占10.9%;对照组主要脉象为浮脉23例占46%,数脉21例占42.0%,沉脉11例占22.0%,濡脉8例占16.0%,细脉、滑脉和紧脉均为7例占14.0%。两组比较,艾滋病组多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细脉和弦脉;对照组多于艾滋病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浮脉、数脉、紧脉和濡脉。 8.聚类分析:根据临床调查结果和专家意见,筛选出现频率在20%的或对咳嗽有意义的变量纳入聚类分析,采用系统变量聚类分析方法,结果如下:根据变量性质聚12类时可以表现最基本的病机要素,第⑴类:痰黄而粘、口苦,为痰热;第⑵类:痰白而粘、白苔,为寒痰;第⑶类:盗汗为阴虚;第⑷类:身体困重、肢体倦怠,为脾虚湿困;第⑸类:咽干、咽痛为燥热;第⑹类:腰膝酸软、耳鸣为肾虚;第⑺类:舌色红为热;第⑼类:厚苔、腻苔为痰湿;第⑽类:黄苔为热;第⑾类:沉脉、细脉为里虚或湿;第⑿类:数脉为热。 病机要素合并后组成的证候有:⑴痰黄而粘、口苦,⑶盗汗和⑸咽干、咽痛合并表现为肺阴虚痰热;⑷身体困重、肢体倦怠和⑹腰膝酸软、耳鸣合并表现为脾肾两虚;⑵痰白而粘、白苔和⑻薄苔合并表现为寒痰阻肺;⑺舌色红,⑼厚苔、腻苔,⑽黄苔和⑿数脉合并表现为痰热壅肺。 结论: 1.根据艾滋病咳嗽的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艾滋病其咳嗽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脾肾。病因病机基本要素为脾虚、痰湿、寒痰、肾虚、阴虚、热、痰热。艾滋病咳嗽邪实表现为痰湿、寒痰、实热、痰热之邪,正虚表现为肺气虚、肾气虚、脾气虚和肺肾阴虚。并且兼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情绪低沉、视瞻昏渺等症状,可见病位亦有心肝。艾滋病咳嗽病因病机可能以元气虚为主,“艾毒”损伤人体元气,五脏功能受损,肺气虚而无力卫外,肺为娇脏,外邪乘虚犯肺;脾气虚不能运化而生痰湿,上壅于肺;肾气虚不能纳气,气不归元,肺气上逆;或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伤津耗液,肺失润降。 2.经过数据分析和理论探讨,根据艾滋病的临床特点,艾滋病的病因病机可以用“艾毒伤元”假说来解释。病因为“艾毒”,它是外来的具有毒的特性的邪气,经血液传播侵入人体后藏于血府,经性传播侵入肾,伏于命门,损伤元气,元气虚则五脏衰,五脏衰则变证丛生。或因“艾毒”表现为风、痰湿、瘀或湿热之邪,客于机体,而导致发热、咳嗽、泄泻、疮疡等多种疾病。 3.为艾滋病“艾毒伤元”病因病机假说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