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共生菌对新生儿脐血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ir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天然免疫存在于所有多细胞生物,是抗御病原体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是其中重要的效应细胞,作为体内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 cell, APC),具有探测微生物,产生细胞因子,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的能力。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尤其是先天免疫发育不健全,调节性T细胞功能不完善,Th1/Th2细胞比例失衡,免疫反应向Th2型偏斜,易患感染性疾病和变态反应性疾病。大量实验证实,肠道共生菌具有促进免疫系统成熟的能力,可激活免疫细胞,促进免疫活性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维持Th1/Th2型细胞反应平衡,诱导免疫应答或免疫耐受。本研究采用细胞培养技术以肠道共生菌(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为刺激物观察新生儿脐血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来源的DC的形态学和免疫学变化:1.观察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刺激单核细胞所致形态学变化和产生细胞因子IL-10和IL-12情况,探讨其对新生儿全身免疫的作用。2.观察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刺激DC后的形态学变化和产生IL-10和IL-12情况,探讨其对新生儿局部免疫的作用。研究结论为临床上合理应用微生态制剂预防和治疗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和变态反应性疾病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正常足月新生儿脐血20例(阴道分娩儿10例、剖宫产儿10例)。每份血样均采用甲基纤维素沉降脐血红细胞,利用Ficoll密度梯度法分离单个核细胞(cord blood monocular cells,CB-MNCs),经贴壁培养获得单核细胞。本实验分两部进行1收集部分单核细胞,分为4组,分别加入热灭活双歧杆菌、热灭活大肠杆菌、热灭活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和PBS液(对照组),培养24小时观察单核细胞形态学变化,取培养上清液ELISA法检测IL-10和IL-12p70浓度。2向部分贴壁的单核细胞中加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IL-4联合诱导单核细胞生成DC,培养7天获得未成熟DC,后分为4组,分别加入热灭活双歧杆菌、热灭活大肠杆菌、热灭活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和PBS液(对照组)。每日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摄片。取培养上清液行ELISA检测IL-10和IL-12p70浓度。统计学利用SAS 6.12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算。采用两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以α=0.05为检验显著性标准。结果1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刺激单核细胞后,未发现形态学变化。2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刺激后单核细胞存活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各组存活率均>90%。3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对单核细胞刺激产生不同反应,未加任何刺激物时可分泌少量IL-10和IL-12p70。双歧杆菌刺激24h后,IL-10和IL-12p70分泌量明显增高,以IL-12p70增高为著,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别(p<0.05)。大肠杆菌刺激24h后,IL-10分泌量显著增多,与对照组和双歧杆菌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别(p<0.05),产生IL-12水平低于双歧杆菌组(p<0.05)。两种菌联合刺激后出现,IL-12水平与双歧杆菌组接近(p>0.05),高于大肠杆菌组(p<0.05)。IL-10水平明显高于两单独刺激组(p<0.05)。说明两种菌联合刺激使IL-12、IL-10分泌均保持较高水平。4体外培养7天可得到未成熟DC,呈悬浮状态,体积明显变大,呈多形性,边缘呈毛茸状,可见小的突起。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刺激24小时后突起明显增多,可见刺状突起及多级突起,并得到有典型树突状突起的成熟DC,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别。5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刺激对DC的存活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各组存活率均>90%。6未成熟DC在未加任何刺激物时可分泌少量IL-10和IL-12p70,双歧杆菌刺激24h后,IL-10和IL-12p70分泌量有所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别(p<0.05),以IL-10增加显著。大肠杆菌刺激后,IL-10分泌量显著增多,高于对照组和双歧杆菌组(p<0.05),IL-12水平较对照组增高(p<0.05),与双歧杆菌组相似(p>0.05)。两种菌联合刺激后则出现,IL-12的水平有所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别(p<0.05),与双歧杆菌组相似(p>0.05),低于大肠杆菌组(p<0.05)。但IL-10水平增高明显,均高于对照组和两单独刺激组(p<0.05)。结论1证实了体外分离、培养足月新生儿脐血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技术是成熟和成功的。2双歧杆菌通过促使新生儿单核细胞分泌IL-12,使免疫反向Th1方向发展,调节Th1/Th2免疫应答平衡,激活新生儿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降低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3双歧杆菌、大肠杆菌通过促使树突状细胞分泌IL-10,诱导口服耐受,维持肠道自稳状态,并促使sIgA、IgM等抗体生成,抑制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4双歧杆菌、非致病性大肠杆菌作为肠道共生菌不引起机体的排斥反应,不影响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存活,可作为益生菌诱导产生口服免疫耐受。5肠道共生菌能够调节新生儿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调节免疫应答平衡,增强全身和局部免疫功能,对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和变态反应性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为临床上早期使用微生态制剂预防和治疗新生儿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对影响儿科护理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范策略.方法:选取2010年1月到2020年1月入院接受治疗的患儿100例,调取详细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100例患儿中
新型油料作物油莎豆已被列入国家粮油战略发展品类,近年来在我国冷凉地区的试种成功,意味着利用沙荒地种植油莎豆,降低我国对进口大豆的依存度将成为可能.根据气候变化趋势确
Synthesis of poly(thiocarbonate)s from the copolymerization of epoxides and carbon disulfide (CS2) remains a tough challenge,due to inevitable oxygen-sulfur ato
期刊
目的:探讨牙体牙髓病学临床教学中选用治疗计划制订的价值.方法:选2019.08-2020.05区间接受60例口腔专业学生研究,均分为2组(随机信封法),对照组30例选用传统教学,观察组30例
众所周知,微课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它主要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其特点是生动形象、简单方便、短小精悍,在小学语文分层教
目的:研究妊娠糖尿病(GDM)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研究时段2019.1-2019.11,研究对象是我院收治的84例GDM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观察组(综合护理干预)与对照组(常规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血液氨基酸谱和脂肪酸谱的变化.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设计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3月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65例CSVD患者为观察组,同期住院的66
目的:分析规范疼痛护理加冥想对肿瘤晚期患者的作用.方法:对2019.03-2020.03本院收入的肿瘤晚期共60例患者开展研究,随机划分到不同两个组别,单组包含30例.对照组依据常规开
目的:探究呼吸道感染护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样本为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录的78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9例对照组(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