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4年国内推出第一款外币及人民币理财产品之后,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从此拉开序幕。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极为迅速,在产品的规模和数量上都极为庞大,但是银行理财在近年来的发展仍是困难重重。高收益产品的缺乏、低收益产品竞争力的走弱、以及资产端的变化都使得银行业的发展不容乐观。2008年以来,理财产品“零收益”、“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的情况频繁出现,不完善的产品说明方式及不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等使得投资者获取理财产品信息的渠道较少,从而造成投资者利益受损,这便引来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越来越多的质疑。本文的目的主要在于针对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上数量庞杂的银行理财产品,以投资者的立场为出发点,为投资者提供参考依据,让其能够有效地对产品收益能力进行评定,并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投资产品,制定较为合理的投资策略。而对于银行自身,研究结果可为其产品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提高理财产品发行效率。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要分析本文研究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当下背景,并对该研究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则分别总结梳理了相关国内外的研究理论及结果,掌握现有的理论研究,并在本文中得到延伸。第三部分对我国当前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现状展开描述性分析,并具体比较多方面对理财产品收益的影响差异。第四部分为第三部分的验证过程,通过计量统计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用数据验证各因素究竟是如何影响理财产品收益的。第五部分根据研究结论,分别从监管层面、银行层面及投资者角度对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影响因素的一般性分析结论表明:2014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整体收益率走势出现显著的下滑。大部分披露到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实现了银行发布的预期收益率。如今,从发行主体类型来看,城商行已逐渐成为理财产品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发行主体,股份制银行次之。然而不仅国有银行,同样股份制银行也面临着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的趋势,而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则延续了上升趋势。从委托期限类型的角度,商业银行仍然主要集中大量发行低于3个月的短期理财产品;而与2013年相比,高收益理财产品的平均期限有了显著增加。从基础资产来看,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产品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并且市场占比还在逐年攀升。通过实证分析可得结论: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与委托期限、投资方向、利率、发行主体综合理财能力和银行可提前终止呈正相关关系,与发行主体类型、投资者可提前终止呈负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