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水体中氮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国家对排入水体中氮的指标要求更加严格。亚硝化脱氮技术具备能耗低、碳源需求量小、剩余污泥量少以及水力停留时间短等优点,因而成为目前污水生物脱氮技术研究的热点。亚硝化工艺是许多新型工艺(如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实现的基础和关键,然而维持亚硝化工艺的高效稳定运行存在一定困难。目前,能够实现亚硝化工艺的控制策略主要是利用氨氧化菌(AOB)和亚硝酸盐氧化菌(NOB)两类细菌在生理上的差异而制定的,其中包括低溶解氧(DO)、高温、高游离氨抑制等,这些策略会造成系统中生物量减少、氨氮去除率降低、亚硝化率(NO2--N/NOx--N)不稳定等问题,以致实际工程中亚硝化脱氮的成功应用并不多见。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在亚硝化污泥驯化过程中,通过采取适当补泥和定期置换污泥上清液的运行策略,达到了增加反应器内生物量,降低反应器毒性的效果,并对亚硝化污泥性能进行分析,成功实现了亚硝化工艺的高效稳定运行。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BR)处理人工模拟废水,以实现对亚硝化污泥的驯化。驯化实验在常温(1530℃)下运行150天,分为三个阶段:启动阶段(030天)、负荷提高阶段(30110天)和稳定运行阶段(110150天)。采取间歇式曝气,周期为8h(曝气5h,缺氧3h),曝气阶段溶解氧(DO)浓度为1.21.4mg·L-1。在负荷提高阶段前期,负荷提高阶段前期,为解决污泥浓度不断下降的问题,需加入经过短期培养的活性污泥,增加反应器内的生物量;在负荷提高阶段后期,亚消化工艺进水负荷达到0.24kgNH4+-N·m-3·d-1,氨氮去除率稳定在80%以上,亚硝化率维持在90%以上;在稳定运行阶段,通过每半月置换一次污泥上清液,解决了反应器内NO2--N高浓度长期累积运行造成的亚硝化污泥浓度降低、处理效果不稳定的问题。驯化过程中,对亚硝化污泥的胞外聚合物(EPS)分析,结果显示EPS中TB对污泥沉降性能的贡献明显大于LB;对污泥进行Zeta电位等方法分析,发现驯化后污泥zeta电位电负值降低,这表明实现亚硝化工艺的污泥沉降性能更好。本文通过对亚硝化污泥的驯化实现了亚硝化工艺的高效稳定运行,并对驯化期间的亚硝化污泥进行了性能研究,为亚硝化工艺脱氮的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