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语言之间视觉动词的对比研究是吸引语言学家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在搜集及研究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越南有越法和越英之间视觉动词的对比,在中国有汉英、汉俄或汉日之间视觉动词的对比,但汉越视觉动词对比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因此笔者试图从语义方面对汉越视觉动词进行对比,同时也希望通过本研究题目能够丰富汉越对比研究的内容,并且能够弥补词汇场-语义场领域的某些空白。本文包括以下主要内容:第一章为绪论,本文提出选题理由并介绍与本研究有关的研究对象及范围、研究意义、研究现状,最后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与汉越视觉动词相关的基本问题我们从语义角度把视觉动词系统划分为“非视觉行为动词”和“视觉行为动词”两大类型。其中本文主要深入分析和详细对比汉越“视觉行为动词”。我们参照《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汉语教与学词典》、《新华同义词词典》、《同义词词林》、《词典学词汇学语义学文集》、《现代汉语分类大词典》、《越南语词典》、《越南词和语词典》、《汉越词典》、《越汉词典》等义类词典,将汉语中的105个视觉行为动词义位和越南语中的46个视觉行为动词义位,分别划分为“视觉动作动词义场”和“视觉感知动词义场”。并根据各义位之间的区别性语义特征,将汉越视觉动作动词义场和汉越视觉感知动词义场进一步细分。汉语视觉动作动词义场的代表性义位为“看”,越南语视觉动作动词义场的代表性义位为“nhin”。在汉语视觉动作动词义场的基础上,我们又进一步细分为“看”基本义场和“细看”、“注视”、“窥探”、“环视”、“斜视”、“平视”、“阅读”、“望”、“仰视”、“回视”、“俯视”11类下位子场,并在越南语视觉动作动词义场的基础上,也进一步细分为“nhin”基本义场和“nhin ky”、“dom”、“liec”、“doc”、“nhin xa”、“nguoc”6类下位子场。其中只有“看”与“nhin”、“细看”与“nhin ky”、“窥探”与“dom”、“斜视”与“liec”、“阅读”与“doc”、“望”与“nhin xa”、“仰视”与“nguoc”为对应子场。“注视”、“环视”、“平视”、“回视”、“俯视”这5类子场在越南语中是空缺义场:在表达这些视觉行为时,汉语都用动词来表示而越南语则用短语来表示,因此无法进行对比。如动词“注视”,越南语用短语“nhin cham chu”来对译;动词“环视”,越南语用短语“nhin xung quanh”来对译。汉语视觉感知动词义场的代表性义位为“见”,越南语视觉感知动词义场的代表性义位为“thay”。在汉越视觉感知动词义场中“见”义场与“thay”义场为对应子场。通过对以上所提到的汉越视觉行为动词对应子场对比,我们对这两种语言中的视觉行为动词从整体上有了一个比较清楚地了解。汉越视觉行为动词语义场同中有异:共性表现在汉越视觉行为动词义场内部分类层级大致相同,都分为基本义场和下位子场;差异表现在汉语中有“注视”、“环视”、“平视”、“回视”、“俯视”这5类子场在越南语中是空缺义场,并在汉越视觉行为动词对应义场中都存在空缺义位。第三章:汉越视觉行为动词义场对比我们参考词典释义,对汉越视觉行为动词对应义场中的义位进行义素分析,发现汉越视觉行为动词在语义成分上既存在共性,又存有差异。共享的语义成分使它们同属一个语义场,并通过个性义素来区别。汉越视觉行为动词义场有[视觉器官](眼睛)、[核心语义](看)2个共性义素和[动作]、[时间]、[空间]、[方式]、[态度]、[关系对象]、[适用范围]、[目的]、[情态]、[形象]、[结果]、[语体]12个个性义素。汉越视觉行为动词对应义场中义位的数目不完全对应。汉语视觉行为动词义场的义位比越南语视觉行为动词义场的义位多得多:在汉语视觉动作动词义场中有96个义位,在越南语视觉动作动词义场中有44个义位。其中,“看”基本义场有4个义位,“细看”子场有36个义位,“窥探”子场有8个义位,“斜视”子场有11个义位,“阅读”子场有13个义位,“望”子场有19个义位,“仰视”子场有5个义位;“mhin”基本义场有5个义位,“nhin ky”子场有21个义位,“dom”子场有10个义位,“liec”子场有4个义位,“doc”子场有3个义位,“nhin xa”子场有1个义位,“nguoc”子场有2个义位;在汉语视觉感知动词义场的“见”义场有9个义位,在越南语视觉感知动词义场的“thay”义场有2个义位。其对应义场中的义位还存在着义位对应、义位部分对应、义位空缺3种形式。区别性的语义特征决定了这种对应或差异。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共已找到汉越“视觉动作动词义场”中的22组义位对应及2组义位部分对应,汉越“视觉感知动词义场”中的2组义位对应,在越南语中空缺的47个汉语义位和在汉语中空缺的1个越南语义位。第四章:越南学生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的使用情况这部分主要研究越南学生使用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的情况。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越南学生对汉语视觉行为动词还了解不深透,因此产生混用。他们犯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搭配对象不同和语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