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震后次生出多种地质灾害,尤以泥石流影响最为严重。震后、震区泥石流与震前、非震区泥石流有着显著的不同,呈现新的特征,这给泥石流治理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故此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野外勘察的基础上,以震后松散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物理试验方法,深入研究震后松散体转化泥石流的成因机理。通过大量室内水槽试验,获得泥石流的启动模式、沟道侵蚀变化以及坡度、流量及初始含水率对泥石流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开发研制了室内泥石流物理模拟试验装置。通过三组重复性试验,对该系统进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具有较好的可靠性。(2)泥石流发生形式主要有两种模式:a.端前溃决。在水流冲刷作用下,模型后缘表面被冲刷形成冲沟。冲刷而下的土料在模型前缘堆积,由此形成堰塞体。一旦超出坝体的稳定临界状态,堰塞坝溃决,引发首轮泥石流。b.阵发性堵溃。此时泥石流的启动方式表现为“沟道侵蚀—边坡失稳—沟道堵塞—溃决”。首次堰塞体溃决后,沟道恢复通畅。在水流持续冲刷作用下,造成沟道两侧坡体失稳,引发边坡多起滑塌。边侧土体失稳由此引发沟道发生多次堵溃现象,试验时泥石流过程呈现阵发性特点。(3)利用三维激光对沟道进行扫描,以此研究泥石流的侵蚀过程。试验获得了不同阶段的沟道侵蚀三维模型、沟道侵蚀曲线形式及同一截面下不同阶段的沟道侵蚀曲线。通过侵蚀曲线分析可知,模型后缘沟道侵蚀初期主要以下蚀为主;当沟道揭底时,泥石流侵蚀表现以侧蚀为主。对于模型前缘,整个试验过程,主要是由下蚀和侧蚀相互作用。(4)研究了坡度、流量对泥石流的影响。松散体转化泥石流的启动临界流量随着坡度增大而减小。仅考虑流量影响时,流量越大,试验侵蚀速率越大。仅考虑坡度影响时,坡度越大,试验侵蚀速率、泥石流发生规模越大。坡度和流量共同作用时,试验的侵蚀速率随坡度、流量的增大而增大。(5)研究初始含水率对泥石流的影响。初始含水率可以影响土体的渗透系数及土体内部的力学性质。由此导致试验泥石流启动方式显著不同。干土实验和初始含水率为10%试验,泥石流启动方式为常规方式,涉及端前堵溃和阵发性堵溃过程。由于基质吸力的影响,初始含水率为10%试验在试验过程中边侧土体失稳方式与干土试验不同。干土试验时,边侧土体失稳表现为大范围滑塌。而湿土试验以崩塌为主。对于初始含水率为5%试验,泥石流启动方式与其他含水率试验明显不同。土料初始含水率设为5%,增大土料的渗透系数,由此导致试验时全部水流下渗进入土体内部。土体保水后,模型前缘土体松动蠕滑,裂缝由前向后逐步扩展,最终引发模型整体垮塌。然后,短时间内大量的土料随水流倾泻出模型槽。在规模上,初始含水率为5%试验远大于其他含水率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