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是糖尿病常见而难治的微血管并发症,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在西方国家糖尿病肾病是引起终末期肾脏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主要原因,大约30%-40%的糖尿病患者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进而发展为ESRD,且ESRD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西医治疗主要是控制血糖、控制血压、纠正脂质代谢紊乱和其他影响肾功能的各种疾病和因素,一旦进入肾功能衰竭阶段,只能透析或肾移植。而中医药治疗DN,不仅改善了临床症状,保护肾功能,延缓和阻止肾脏损害的病程进展,提高DN患者生存质量,而且毒副作用小,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故从中医药中寻求防治DN的有效措施和治疗药物,是人们关注的课题。消渴颗粒剂主要药物有黄芪、山萸肉、水蛭、鬼箭羽等。黄芪可补益中气,利尿消肿;山萸肉可滋肝补肾,两药相配,有益气养阴,滋补肝肾的功效。水蛭可破血逐瘀,消积利水;鬼箭羽可清热凉血解毒,善治消渴,两药相配可活血通络,清热利水。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中药消渴颗粒剂对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研究该药对高糖诱导体外培养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和TGF-β1基因表达的影响两部分工作,试图肯定消渴颗粒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并阐明其治疗机制,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现代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和结果:1.整体实验研究⑴本实验采用3/4肾切除,腹腔注射STZ方法,成功复制出DN大鼠模型。实验1周后造模大鼠出现蛋白尿、高血糖、高血脂、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等DN症状。实验2周和6周分别两次取肾组织,经光镜、透射电镜观察,模型大鼠肾小球有系膜基质增多,系膜区增宽,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肾小球毛细血管明显扩张。部分肾小球节段性硬化,基底膜断裂,球囊腔内有渗出物,个别肾小球有新月体形成,球囊壁纤维化。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有糖原沉积,肾小管蛋白管型和红细胞管型,肾间质纤维化,伴发间质脓肿形成。病变从实验2周后就可以出现,六周时加重,呈现典型肾小球和间质硬化。免疫荧光观察未发现肾小球有IgG沉积。以上肾脏病理表现符合DN特点,且较以往模型制作方法缩短造模周期,节省经费和人力,可作为研究DN晚期肾脏硬化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原理的理想模型。⑵在成功复制出大鼠糖尿病肾病模型后,动物随机分成模型组、消渴颗粒剂大、中、小剂量治疗组和阳性药物对照组五组。结果显示消渴颗粒剂可明显降低空腹血糖、血清胆固醇、血清肌酐和尿素氮,减轻尿蛋白,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药物也具有与消渴颗粒剂相似的治疗作用。相关分析显示大鼠空腹血糖水平与血清甘油三脂水平(R=0.643,P<0.05)、血清胆固醇<WP=4>(R=0.261,P<0.05)和血肌酐(R=0.556,P<0.05)成正相关。大鼠空腹血糖与24h尿蛋白成正相关(R=0.175,P<0.05)。大鼠24h尿蛋白与血肌酐成正相关(R=0.221,P<0.05)。⑶消渴颗粒剂治疗组和阳性药物对照组均对糖尿病肾病模型动物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多,部分肾小球局部硬化、坏死和间质纤维化病变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消渴颗粒剂治疗效果比阳性药物强。⑷免疫组化结果证实模型组TGF-β1在肾小球内表达增多,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和肾间质纤维化区域内表达也增多,消渴颗粒剂治疗组肾小球内TGF-β1表达较病理组减少,正常组肾小球和肾小管未见明显TGF-β1表达。2、体外实验⑴采用肾小球系膜细胞培养、MTT方法,观察了高糖对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和消渴颗粒剂含药血清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高糖在48h刺激系膜细胞增殖,在72h和96h却抑制系膜细胞增殖,显示高糖对培养的系膜细胞增殖呈现双相调节作用。消渴颗粒剂含药血清能拮抗高糖对系膜细胞增殖的作用。⑵采用RT-PCR技术,观察了消渴颗粒剂含药血清对高糖刺激后系膜细胞TGF-β1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高糖可刺激系膜细胞TGF-β1基因表达升高,而消渴颗粒剂含药血清可抑制TGF-β1基因的高表达。结论:从以上结果提示:⑴采用3/4肾切除,腹腔注射STZ方法,成功复制出DN大鼠模型。肾脏病理表现符合DN特点,且较以往模型制作方法缩短造模周期,节省经费和人力,可作为研究DN晚期肾脏硬化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原理的理想模型。⑵消渴颗粒剂可降低血糖和血脂,改善肾功能,减轻DN大鼠肾小球和肾间质硬化性损害。该药能抑制系膜细胞增生,降低肾脏TGF-?1的表达,从而减少ECM积聚,是减轻肾脏病理损害的重要环节。消渴颗粒剂治疗可延缓DN的发展,对中、晚期DN有较好的疗效。⑶消渴颗粒剂含药血清可抑制高糖诱导MCs增生和TGF-βmRNA表达,从而使ECM合成减少、降解加强,促使系膜基质代谢处于稳态,这是消渴颗粒剂防治DN肾硬化所起关键作用之处。本文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络病理论在DN发生、发展中的学术内涵;并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DN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