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淑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位卓有才华的女性作家。她用严谨不苟的创作态度和真实朴素美的文笔,写出了巴蜀腹地盐井附近农民的艰辛、盐井工人的苦难以及妇女们的“辣子”性格。她是中国现代巴蜀文学史上也是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陨灭前夕闪亮而陨灭后发光的星星。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巴蜀文化语境”:巴蜀大地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孕育出一代代文学家。进入二十世纪后,巴蜀文化传统和多变的社会人生环境以及外国文化的传入而共同造就了巴蜀文化文学的新辉煌。罗淑便是在巴蜀文化和五四以后中国新文学大潮中出现的颇有艺术个性的女作家。 第二部分“巴蜀一隅人生体验与抒写”:罗淑出生于巴蜀腹地一个盐业大家族中。她目睹着盐场可怖的灶房、盐工和盐场附近农民的生活惨状,感受着盐工及农民们的忠厚、纯朴与善良。五四时期,她卷入了新文化大潮,成为了一名新女性。后到了法国,她阅读法兰西革命史与巴黎公社史和欧美文学作品。回国后,她一边翻译、一边写她熟悉的家乡生活。她去世后由巴金编辑出版的三个集子《生人妻》、《鱼儿坳》、《地上的一角》,多层次地写出了故乡穷苦人物默默地为生活而挣扎和在生与死选择里野性未泯的原始强力。 第三部分“《生人妻》解读”:《生人妻》是罗淑的处女作、成名作、代表作。小说写卖草人的“卖妻”是出于爱妻,给一条活路。妻子为了丈夫能活下去,也毅然接受卖掉。小说写胡大“买妻”却体现出另一残酷现实——凌辱,把女人当做泄欲工具、传宗接代的符号。这就划清了“卖”与“买”的价值观与道德观的界限。生人妻遭受胡大的辱骂和小叔子的欺辱之后,奋起反抗,宁可饿死,也要逃回卖草人家,体现了巴蜀女性的抗争意识与“辣子”性格。把小说与柔石《为奴隶的母亲》加以比较,表明直面惨淡现实社会人生的两位作家,在不同时段都关注于各自故乡的陋习——“卖妻”、“典妻”,都从中发掘出被侮辱女性“生的坚强”与“挣扎”,同时对女性生存命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 第四部分“罗淑小说的价值意义”:从中国现代文学历史发展来说,罗淑小说在乡土文学、劳工文学与女性文学三个方面显示出其历时性的价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