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领导者公信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建设领导者公信力,对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具有重要意义,关系到中国共产党能否长期执政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深度转型,社会矛盾处于多发、易发阶段,思想意识呈现多样、多元特征,领导者公信力面临巨大挑战。当前,关于公信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媒、司法、政府等领域,对于领导者公信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政治学、领导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采用辩证思维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领导者公信力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和价值意义,并针对当前领导者公信力流失的现状,力争提出有价值性的解决途径和建议。本文力求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创新:一是在系统梳理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政治体制和现实国情,比较全面地概括了领导者公信力的基本概念,并提出了领导者公信力的构成要素模型;二是对于领导者公信力流失的原因,本文从领导环境、体制机制以及领导者自身等方面做了详尽的分析;三是针对当前领导者公信力流失的现状,本文提出建设领导者公信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既依赖于领导者自身的人格感召力,更需要健全的制度和科学的政绩作为保障,而且制度更为重要。这区别于以往的研究,在当前关于领导者公信力的研究中,更多的是把侧重点放在了领导者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上,而忽视了制度对于领导者公信力所起的保障和督促作用。正是鉴于此,本文尝试从制度、领导者感召力、政绩三个层面提出了建设领导者公信力的途径和建议。论文分为两个部分:引言和正文。正文又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分为以下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领导者公信力的一般理论分析。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个小部分:一是基本概念界定,主要是对领导者、公信力以及领导者公信力三个概念做出了界定,这一部分含有文献综述的意味。在认真梳理文献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领导者公信力的概念和来源;二是领导者公信力的构成要素,也就是探讨领导者要取得公信力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三是领导者公信力的价值分析,主要分析建设领导者公信力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部分是关于领导者公信力的流失及其原因分析。领导者公信力是一个“易碎品”,稍有不慎,就有流失和受损的危险。本文认为,领导者公信力的流失,既有体制、机制和领导环境的原因,也有领导者忽视党性修养、忽视世界观改造方面的因素,并从这几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第三部分是关于领导者公信力建设的途径和建议,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一是提出要以健全的制度保障领导者公信力,从领导者的选拔任用机制入手,把好领导者公信力的“入口关”,健全监督制度,完善考评机制,以制度保障公信力;二是提出要以人格感召力彰显领导者公信力,着重于领导者道德修养和领导能力的提升;三是提出要以科学政绩提升领导者公信力。一方面领导者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对领导干部执政、施政发挥导向和督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