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因子及外源化学物质对我国北方主养对虾争胜行为的影响

来源 :青岛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Winn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争胜行为是同种动物个体相遇争斗的行为,普遍存在于鱼类、甲壳类等水生动物中,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行为。其目的是确定优势(统治)地位和从属关系,胜者将获得更多和更长期的控制关键生态资源的权利以及交配选择权等,失败者将丧失公平分享各种资源的机会。本实验以我国北方主要养殖的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为实验材料,探讨养殖密度、饵料种类及丰度等生存因子,并分析注射外源化学物质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对其争胜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  Ⅰ生存密度和饵料对中国明对虾争胜行为的影响  实验采用中国明对虾仔虾为材料,设置300尾/m2(DL)、600尾/m2(DA)、1200尾/m2(DH)3个密度梯度,鲜活卤虫和人工配合饵料2种饵料及饱喂(FF)、少喂(LF)、不喂(NF)3个投喂丰度,测定投喂前、投喂时、投喂后对虾之间的争斗行为等指标。结果显示,生存密度、饵料种类及丰度会影响中国明对虾的争胜行为。Ⅱ养殖密度、饵料种类和丰度对日本囊对虾争胜行为的影响  实验设置10尾/m2、25尾/m2、50尾/m2三个养殖密度,设置人工饵料、鲜菲律宾蛤仔肉作为饵料,以不喂(N)、少喂(L)、饱喂(F)为处理,分别于投喂前1h、投喂时、投喂后1h测定日本囊对虾的争斗次数、平均优势指数等指标,分析养殖密度、饵料种类及丰度对日本囊对虾争胜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密度、饵料种类及丰度均会显著影响日本囊对虾的争胜行为。  Ⅲ养殖密度、饵料种类及丰度对凡纳滨对虾争胜行为的影响  实验设置10尾/m2、25尾/m2、50尾/m2三个养殖密度,设置人工饵料、鲜菲律宾蛤仔肉作为饵料,以不喂(N)、少喂(L)、饱喂(F)为处理,分别于投喂前1h、投喂时、投喂后1h测定凡纳滨对虾的争斗次数、平均优势指数等指标,分析养殖密度、饵料种类及丰度对凡纳滨对虾争胜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密度、饵料种类及丰度均会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的争胜行为。  Ⅳ多巴胺对中国北方主养对虾争胜行为的影响  实验以日本囊对虾、凡纳滨对虾、中国明对虾为实验材料,以多巴胺(DA)为外源物质,注射浓度为2×10-3mol/L、2×10-4mol/L,以注射生理盐水为对照,检测注射后不同时间对虾体内的DA含量,比较注射DA前后对虾争胜行为的差异,分析DA含量对对虾争胜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虾平均争斗次数随着DA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因此认为DA可能是参与对虾行为调控的一种因子。Ⅴ5-羟色胺对中国北方主养对虾争胜行为的影响  实验以日本囊对虾、凡纳滨对虾、中国明对虾为实验材料,以5-羟色胺溶液作为外源物质,注射浓度为2×10-5mol/L、2×10-6mol/L,以注射生理盐水为对照,检测注射后不同时间对虾体内的5-HT的含量,比较注射5-HT前后对虾争胜行为的差异,分析DA含量对对虾争胜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5-羟色胺浓度的增加,对虾的平均争斗次数随之减少,对虾体内的5-羟色胺含量相对增加,5-羟色胺可能是参与对虾行为调控的一种因子。
其他文献
近年来,大鲵病毒性出血病在我国大鲵养殖区域广泛流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其病原为大鲵虹彩病毒(Giant salamander iridovirus, GSIV),属虹彩病毒科蛙病毒属成员。应用常
近年来国内先后有几家大型水产养殖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在国家有关工厂化养殖重大课题和成果的支撑下,探索实施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并通过半滑舌鳎、大菱鲆、游泳性鱼类等的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是我国淡水养殖中重要品种之一,产量和产值均位居我国养殖鱼类前列。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和养殖环境的恶化,草鱼养殖过程中病害频发,尤以病毒性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