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摆到了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突出位置。十八大明确指出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方针。面对着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退化的形式,我们应该对自然尊重、顺应和保护。指明了我国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发展道路。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建设从1988年开始实施以来,从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大量有目共睹的显著成绩,为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内蒙古的锡林郭勒盟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项目始于1992年。二十年来,覆盖面由起初的两个开发旗扩展到东乌旗等12个旗(县、市、管理区)。截至2013年,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累计投入10.4亿元,累计建设人工草地94万亩、高产饲料基地26万亩,改良草场237万亩,划区轮牧631万亩,中低产田改造6万亩。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154个,部门项目11个。在推进农牧业生产方面,项目区生态得到有效恢复,基础设施条件大幅度改善,农牧业发展后劲和防灾抗灾能力大大增强,农牧业生产效率和农牧民增收水平稳步提高,农发的财政资金投入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当前,农业综合开发正面临新的形势、任务和要求,如何才能使其在各草原类型环境恶化中仍保持原有的生态特点?如何使其在推动牧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如何实现保护生态草原和广大农牧区经济发展的双赢?本文以锡林郭勒盟为研究对象,对其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发展方向问题与对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通过收集锡林郭勒盟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的材料、政策制度,实地深入走访了锡林郭勒盟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各旗县市区进行调研;通过分析锡林郭勒盟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发展的现状及其对所在地方的经济、生态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分析其锡林郭勒盟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存在诸多不足,从实际出发提出可行性建议。本文首先提出了锡林郭勒盟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的历史意义。第二部分分析了锡林郭勒盟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的现状及其成效。一是解决了草畜矛盾尖锐地区发展畜牧业的根本问题;二是创建了草原各具特色的划区轮牧模式;三是加快了天然草地的生态恢复;四是实现了中低产田改造农民与土地的“双赢”;五是扶持了专业合作社促进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开辟了现代新牧区科技的道路。第三部分提出并分析了锡林郭勒盟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存在问题主要有: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资金投入比例不大;草原建设项目分布不合理、草原建设项目管护不到位。分析原因有:一是政策宣传不到位;草场改良规模不大,改良方式不配套、配套的改良和科学的划区轮牧措施不到位等。第四部分提出了锡林郭勒盟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的对策。一是调整总投资的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比例;二是发挥优势多种措施综合投入;三是合理布局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四是统筹“建设天然草原”+“养殖生产产业化”的有效对接;五是建立基础性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的评价绩效机制;六是增强力度对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大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