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祸、工伤后心理应激反应的症状特点与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研究

来源 :石河子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pan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车祸、工伤患者一月后创伤后心理应激反应情况,探讨与之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和创伤后心理应激反应症状间的关系以及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方法:1.研究对象:181名遭遇车祸、工伤的患者。2、研究工具:一般情况调查表及相关心理学问卷,包括人口学资料、可能与创伤相关的既往资料和与本次创伤事件相关的资料;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量表。3、实施过程: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就诊者,1周内完成一般资料、艾森克人格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的测评,事件发生1月时,进行PCL-C量表的测评。所有测评由心理学专业人员实施,遇PCL-C总分大于41分者,由2名精神科临床医生共同进行评定。4、统计分析:EpiData3.0建立数据库录入,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全部检验均为双侧检验,检验水准为P值<0.05。  结果:  1.87.29%的经历者至少出现一条以上的阳性症状,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的占23.76%。  2.居住地、学历、收入、家庭关系、伤势严重度、财产损失严重度不同的人群,在PTSD相关的纬度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不同纬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  4.PTSD症状部分纬度与心理社会因素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  5.①神经质、②与家庭成员的关系、③客观支持、④居住地、⑤积极应对、⑥性别进入PTSD症状评定不同纬度的方程,①②③可联合解释PCL-C评定总分变异的18.4%,①②可联合解释主观创伤评定变异的8.2%,①④⑤⑥可联合解释再体验症状群变异的15.3%,①②可联合解释回避麻木症状群变异的13.2%。,①②③可联合解释警觉性增高症状群变异的17.8%。  结论:  1.车祸、工伤患者一月后创伤后心理应激反应症状普遍,应当引起临床重视。  2.社会支持越充分,创伤后心理应激反应症状水平越低,其中客观支持是重要的因素,能显著预测车祸、工伤患者的创伤后心理应激反应的相关症状。  3.人格特征的各纬度与车祸工伤后心理应激反应的症状显著相关,能显著预测车祸、工伤患者的创伤后心理应激反应所有症状,其中神经质是易感因素。  4.积极应对能显著预测车祸、工伤患者的再体验症状群。越多地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创伤后心理应激反应相关症状水平越低。
其他文献
视神经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视神经损伤后的再生修复将变得极其困难。临床上大多数创伤性视神经疾病、退行性视觉通路疾病或缺血性
目的:观察0.5%盐酸丙美卡因(Proparacaine Hydrochloride,PH)滴眼液对兔眼角膜上皮层及角膜中央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变化的影响。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20只,全部选择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