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非专业羽毛球运动员后场反手击高远球技术动作进行运动学分析,得出技术的量化数据,并分析找出非专业运动员此技术的常见问题,分析症结所在,使其克服运用该技术的难点,掌握科学合理的动作要领,预防运动损伤。方法:本研究用两台同规格SONY1080i摄像机,拍摄频率50HZ;一台家用摄像机,拍摄频率25HZ;拍摄对象为北京羽毛球队3名男子单打运动员,首都体育学院羽毛球专业6名男子单打运动员(均右手持拍)的模拟比赛全过程,选取运动员和教练员一致认为击球动作最好的一次为研究动作录像,完成三维解析,对技术动作进行运动学分析。结果:1.移动取位最后时刻非专业运动员肩、肘、腕角均值分别为60.111°、101.054°、155.563°、右膝角140.686°、左膝角158.797°。2.引拍结束时刻,非专业运动员右侧髋、肩、肘角均值分别为为132.097°、86.212°、100.636°;肩髋扭转角度呈增大—减小—增大过程;下肢右、左侧的膝角分别为143.609°与133.378°;击球节奏符合由慢到快,由长到短的规律。3.挥拍击球阶段,非专业运动员挥拍时间0.12s,挥拍距离0.88m;右侧上肢各环节最大速度出现的顺序为髋—肩—肘—腕—手指尖—球拍;非专业运动员在击球时刻球拍在左右和垂直方向上的速度分别为X方向19.358m/s,Y方向-1.917m/s,最大合速度出现在击球时刻的过程中;重心在挥拍击球阶段逐渐上升。4.击球时刻,非专业运动员击球高度与身高比为0.0071,击球时刻的右侧膝、髋、肩、肘的角度分别167.843°、156.432°、166.114°、125.338°,左侧膝、髋角度分别为141.841°、158.481°。结论:1.移动取位阶段非专业运动员肘关节抬的高度较高,腕关节稍有紧张,重心不够稳定。2.引拍阶段非专业运动员引拍最后时刻肘关节略有打开,有明显的向后转体动作,用力不是很集中;引拍最后时刻膝关节角度过大,蹬地力量减小。3.挥拍击球阶段非专业运动员发力过程符合鞭打原理,但在非球体运行方向上的力量损耗较大;下肢膝关节角度过大,重心起伏较大,不利于回动。4.击球时刻非专业运动员击球点较高,身体的伸展性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