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米莉·勃朗特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是一部非同寻常的小说。尽管20世纪以来,《呼啸山庄》已经跻身于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行列。然而,人们至今仍然为阐释它的主题而各执一端,为认识它的人物而争论不已,就连它的叙述方法也引起了截然不同的评价。本文认为,尽管《呼啸山庄》并不是一部现代主义小说,但是,艾米莉·勃朗特却比同时代的英国作家更敏锐地感受到社会的某些本质特征,她的小说艺术也比同时代的作品具有更多的超前性质。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多种原因,《呼啸山庄》所蕴含的某些现代主义因素常常被人忽略了。因此,本文的任务不是对《呼啸山庄》展开全面研究,而是试图着重探讨《呼啸山庄》所蕴含的现代主义因素,以期对这部小说作出一种新的解读。《呼啸山庄》的现代主义因素,首先就表现在小说敏锐地触及了人性的扭曲和异化文坛。《呼啸山庄》所描写的希刺克厉夫与凯瑟琳之间的恩恩怨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情故事,而是深刻地表现了人性的“自我”异化和严重扭曲,以及由此而造成的精神悲剧。凯瑟琳决定嫁给画眉田庄的少爷埃德加,不仅背叛了希刺克厉夫对她的感情,也背叛了她的“自我”。在此,作家深刻揭示了那种虚伪的“文明”对人性的扭曲。同样,希刺克厉夫疯狂的复仇行动,也违背了正常人的感情和伦理观念,使他变成了一个恶魔式的复仇狂。更何况,希刺克厉夫所采<WP=32>取的那些复仇行动,正是当年他的压迫者用来对付他的方式,这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他复仇的性质,也导致了他人性的“自我”异化。虽然艾米莉·勃朗特并不是一个象征主义作家,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在《呼啸山庄》中发现许多具有象征意味的表现手法,这是它的另一个现代主义因素。既然作家试图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问题进行探索,并将它提升到哲理的高度来加以把握,那么,她就不能仅仅满足于现实主义的细节描写,必然采用若干象征手法。正是通过旷野、风暴、树丛、窗子等一系列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深化了小说的思想内涵,也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段。本文着重指出,艾米莉·勃朗特赋予“窗子”以多重的象征意味。因此,解读这一意象在小说中的多种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呼啸山庄》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征。《呼啸山庄》虽然是一部19世纪中期的长篇小说,但是,在叙述视角和叙述方法上却别具一格。艾米莉·勃朗特不仅采用了以小说中的两个次要人物洛克乌德和耐莉来讲述故事的叙述视角,而且还采用了“二度叙事”的叙述方法。这种叙述视角增强了故事的客观性和可信性,也避免了传统小说中的作者议论。与此同时,《呼啸山庄》也对叙述时间作了刻意处理。它打破了传统小说按故事时间顺序平铺直叙的模式,而采用了“中途倒叙”的方式。另一方面,小说也突破连贯讲述一个故事的模式,而通过多重角度,断断续续地将一个故事叙述完毕。所有这些,都使接近了现代主义作品。在《呼啸山庄》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若干梦境的描写。就此而言,这部小说也具有一定的现代主义因素。我们第一次接触到希刺克厉夫与<WP=33>凯瑟琳的故事,是通过小说一开篇所描写的洛克乌德的梦境。从表面上看,一个局外人的可怕恶梦,似乎游离于故事情节之外,然而,这一梦境却是解读小说的一把钥匙。此外,洛克乌德的另一个有关宗教的梦境,也在小说中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