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异亮氨酸产生菌的融合育种选育及其关键酶与发酵条件的研究

来源 :天津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bianhao9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根据代谢控制发酵理论,研究了L-异亮氨酸生产菌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建立了发酵液中L-异亮氨酸定量测定的偏最小二乘分光光度法,并对该方法的应用条件进行了研究。以高速氨基酸分析仪测定结果为参比,用偏最小二乘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的准确度比纸层析—色斑洗脱比色法高,且方法较简便。 (2)确定了亲株ISW330和AS1.495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及进行原生质体融合的最佳条件,采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最终筛选出一株带有目的遗传标记的L-异亮氨酸高产菌SW0370(Leu~-+Met~-+AEC~r+á-AB~r)。该菌株在未优化条件下可产L-异亮氨酸14.27g/L。经验证,菌株SW0370的遗传性能稳定。 (3)初步研究了菌株SW0370发酵过程中关键酶苏氨酸脱氨酶的提取、测定方法与调节性质。在得到的酶活测定与提取方法的最佳条件的基础上,分别考察了不同L-异亮氨酸浓度和不同氨基酸对酶活力的影响。 (4)研究了菌株SW0370的摇瓶分批发酵条件。应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获得该菌株优化的发酵培养基配比,并对分批发酵和补料分批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在优化条件下,菌株SW0370摇瓶补料分批发酵96h,可产L-异亮氨酸21.96g/L。 本论文在L-异亮氨酸代谢控制发酵研究领域的创新之处在于,成功地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选育出一株带有双缺标记的L-异亮氨酸高产菌SW0370,并研究了菌株SW0370发酵过程中关键酶苏氨酸脱氨酶的酶活测定与纯化方法和反馈调节性质。对以后继续进行L-异亮氨酸的育种工作有指导性意义。菌株SW0370,采用补料分批发酵工艺,在摇瓶上发酵96h可产L-异亮氨酸21.96g/L,具备了在发酵罐上生产的潜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变革。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以
依据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为代表的叙事时间理论分析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的成名作《恶时辰》,探析作者如何运用时间交错和片段化叙事表现故事发展过程中人物复
借助小波变换在时频分析上的优点,提取地面运动目标的回波信号特征在目标识别中加以应用。首先对目标的回波信号进行预处理,获取目标的瞬时多普勒频率信号,然后对该信号进行
致密/页岩油储层在进行大型水力压裂时,注入压裂液返排率平均仅为10%,压裂液滞留在地层中通过渗吸作用置换储层中的原油,从而达到提高单井产能的目的.为了表征压裂液滞留与渗
工科院校需培养出更好地服务社会和自治区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从通识教育视角研究工科院校德育与美育协同育人工作,更要创新理念,构筑格局;搭建平台,统筹教育教学资源;推进改
基于物元模型的可拓学理论分析,提出华北平原德州地面沉降易发区的可拓学划分方法。利用地面沉降易发性分级、分类标准和影响因子分析,构造出经典域物元和节域物元,应用物元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对幼儿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但在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中,很长一段时间忽视了在园本课程中设置优秀传统民俗文化。随着社会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民
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学术英语课程,既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也满足社会和学生的自身需求,还切合学术英语的课程定位和课程性质。以学生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