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避暑旅游成为研究热点。我国北方地区具有较好避暑旅游气候条件。即使在较为舒适的气候环境下,较大强度的旅游活动量也会使旅游者出现不舒适状况,那么在某种气候条件下,适合的旅游活动是值得讨论的。本文使用旅游气候指数(TCI)、生理等效温度(PET)和旅游气候信息(CTIS)对我国北方25座避暑城市1980~2009年气候舒适进行分析,并使用慕尼黑模型模拟避暑城市的人体最大代谢率,提出旅游活动舒适度评价方法,评价避暑城市旅游活动的舒适性。最后,分析避暑城市的气候舒适度与旅游活动舒适度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 (1)研究区25座避暑城市6月份旅游气候指数分为4个等级:“一般好”、“很好的”、“优良的”、“理想的”。随着7月份温度升高和相对湿度增加,旅游气候指数等级随之降低。7月份旅游气候指数分为4个等级:“边界的”、“可以接受”、“一般好”、“很好的”。8月份旅游气候指数分为5个等级:“边界的”、“可以接受”、“一般好”、“很好的”、“优良的”。7月份和8月份比较来看,TCI数值有所增加,TCI等级变化不是特别明显,8月份旅游气候舒适度较7月份更为舒适。9月份旅游气候指数分为3个等级:“很好的”、“优良的”、“理想的”。 (2)25座城市因其温度、湿度、风速、降水量及其日照时数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气候舒适度变化类型。6-9月份旅游气候指数变化类型可分为“V型”、“槽型”两种。 (3)6月份平均相对湿度和降水量对TCI影响为显著负相关,日照时数和风速有显著正相关性。7月份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降水量与TCI为显著负相关关系,日照时数和风速与TCI为显著正相关性。8月份旅游气候指数受到影响最为复杂,其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最小相对湿度和降水量与TCI呈显著负相关,日照时数与TCI呈显著正相关性。9月份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风速与TCI呈显著正相关。 (4)根据1980年到2009年期间PET为舒适/中立等级天数和平均PET(PETa),对研究区25个城市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分为三类。第Ⅰ类包括11个城市无热的天气,少数城市有温暖天气,舒适期较长,温暖天气最短;第Ⅱ类包括7个城市无热的天气,温暖的天气较长,舒适期较短;第Ⅲ类包括7个城市:部分城市有热的天气,温暖的天气最长,舒适期最短。 (5)25座城市中热舒适天气总频率最高的是绥芬河。阳光条件最好的是扎兰屯,阳光天气共有115天,6月份下旬到9月份下旬连续出现。多雨天气出现最多的是丹东,6月份中旬到9月份中旬多雨天气出现频率分别为30%、30%、60%、100%、100%、100%、100%、64%、40%、10%。闷热天气出现最多的是开封,6月份中旬到9月份中旬连续出现。1980年到2009年期间,25座城市日平均无大风天气、无雾天气。 (6)本文设空气温度在16到30℃之间,风速小于2.5m/s,在研究时间段内,完整地计算出最大人体代谢率的城市共有10座城市(承德、遵化、秦皇岛、三门峡、郑州、徐州、丹东、泰安、赤峰、延安),人体代谢率最高的城市是赤峰市。 (7)景区优美的景色,愉悦的心情,放松的状态等等影响着旅游者对出汗等旅游活动不舒适性的忍耐力。因此,本文提出从人体最大代谢率(Mmax)到高于旅游活动人体最大代谢率50W/m2(Mmax-Mmax+50W/m2)为较为舒适等级,Mmax+50-Mmax+150W/m2定义为旅游活动不舒适等级,>Mmax+150W/m2为极不舒适等级。 (8)整体来看,10座城市能够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人体代谢率。夏季舒适等级和较为舒适等级旅游活动方式有步行、游船、索道、观光车、开车、观鸟、赏花、骑马、看表演和宗教活动等。极不舒适的旅游活动为上台阶和上山,夏季爬山和登高活动量较大,为了避免出现不适,建议旅游者多选择缆车、索道、观光车等舒适方式登山。 景区受绿化、水域和地形等条件的影响,景区气候条件与气象站点的气候条件具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夏季,景区内应该更具有避暑旅游的优势。在全球变暖和热岛效应加剧的背景下,景区的气候条件和气候舒适度的研究更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