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助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SEM、EDS等仪器,分析了制造及处理工艺对V561、408A、AR20和V581型铁基粉末冶金气门座圈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通过高温氧化实验、高温硫化实验和电化学腐蚀实验研究了制造及处理工艺与化学组成对气门座圈抗腐蚀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提高烧结温度以及采用渗铜工艺均能够提高气门座圈密度、致密性、强度和硬度,致密度的提升使得气门座圈的抗氧化、抗硫化、抗电化学腐蚀等抗腐蚀性能均得到了提升。深冷处理+回火同样会提升气门座圈强度,但会降低密度、致密性和硬度,致密性的降低导致抗腐蚀性能的下降。气门座圈氧化膜主要为Fe、Cu的氧化物,经不同制造工艺处理后的V561型气门座圈氧化膜表面均出现了由Fe203构成的疏松针状组织;硫化膜主要为Fe、Cu、Co的硫化物,未渗铜气门座圈硫化膜主要是由CuFe2S3和FeS构成的疏松条状组织,渗铜试样则出现了由Cu5FeS4构成的球状颗粒。三种不同材质气门座圈的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AR20>V581>4080A,力学性能依次为V581>4080A>AR20,但三者的致密性相似。它们的抗氧化性能强弱为V581>4080A>AR20,氧化膜均主要是Fe、Cu的氧化物;抗硫化性能强弱为AR20>4080A>V581,硫化膜均主要是Fe、Cu、Co的硫化物;在H2SC4、HNO3和NaCl溶液中的抗电化学腐蚀性能强弱为:V581>AR20>4080A,而在NaOH溶液中,则为AR20>V581>408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