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脑皮质胆碱能神经元参与人类运动、学习和记忆,又是临床上多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靶细胞,因此,皮质胆碱能神经元的发生是理解脑功能和探索其疾病治疗途径的基础。端脑背侧是大脑皮质发生的原基,大脑皮质可分为三部分:即中间脑皮质、背侧脑皮质和侧脑皮质。中间脑皮质分化产生海马,背侧脑皮质分化产生新皮质,侧脑皮质分化产生苍白皮质。端脑背侧的脑室区(VZ)和脑室下区(SVZ)是产生新皮质锥体神经元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新皮质锥体神经元主要为谷氨酸能神经元,但是在新皮质的运动区III和V层中存在着数量较多的胆碱能神经元。在新皮质锥体神经元的发生时期,脑室区放射状胶质细胞占98%。放射状胶质细胞是一种特殊的细胞类型,具有双重功能,既有胶质细胞特征,又有神经干细胞特征。前者表现为胞体位于脑室区,突起作为成神经细胞迁移的脚手架 ;细胞质中富含糖原颗粒;突起和毛细血管紧密接触;相邻放射<WP=58>状胶质细胞之间存在细胞连接和表达幼稚胶质细胞标志性蛋白Vimentin和RC2; 后者表现为可在VZ和SVZ中进行对称分裂和不对称分裂,并产生成神经细胞;表达神经上皮标志性蛋白nestin。经实验证实,放射状胶质细胞可以产生大脑皮质的投射神经元,但是不产生源于端脑腹侧的中间神经元。因此,本实验欲通过对端脑背侧放射状胶质细胞的形态学观察探索其与胆碱能神经元发生的关系,试图为端脑背侧放射状胶质细胞产生大脑皮层的胆碱能神经元寻找实验证据。本试验采用免疫组化和电镜技术观察了E12-18大鼠端脑背侧产生皮质锥体神经元的放射状胶质细胞形态、细胞分裂以及与胆碱能神经元的关系。首先,采用Vimentin单克隆抗体对端脑冠状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Vimentin是放射状胶质细胞标志性蛋白),结果表明Vimentin阳性细胞胞体位于脑室区,伸出长突起到达软脑膜表面,脑室区可见大量细胞分裂相。细胞分裂相与Vimentin阳性细胞随胎龄的增加逐渐减少。为观察其分裂后细胞迁移,在取材前两天连续给E14、E16组大鼠腹腔注射BrdU,观察到标记BrdU的细胞迁移到皮质板外侧缘。电镜下观察:端脑背侧放射状胶质细胞除具有对称<WP=59>分裂和不对称分裂的神经祖细胞特征外,还具有胶质细胞特征,如:与毛细血管紧密接触,细胞间有连接复合体,周围成神经细胞在放射状胶质细胞长突起旁成柱状排列等。为证实端脑背侧放射状胶质细胞是否可以产生皮质胆碱能神经元,采用Vimentin和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胆碱能神经元标志蛋白)进行免疫组化双染,其结果为:在E14组大鼠端脑背侧脑室区存在ChAT阳性的放射状胶质细胞群。结果提示:(1)放射状胶质细胞可以产生胆碱能神经元;(2)放射状胶质细胞可能依据其产生不同神经元的类型分为不同亚群;(3)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可能在大脑皮层的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