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絮凝技术的花鳗鲡养殖效果研究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cell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针对生物絮凝的研究主要是环境因素、碳源、对养殖对象的影响等方面,其中C/N在生物絮凝中的影响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不同的碳源和C/N对生物絮凝有着影响差异较大,对生物絮凝养殖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物絮凝技术在养殖上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滤食性的鱼虾类水产动物。花鳗鲡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的肉食性鱼类,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将生物絮凝技术应用于花鳗鲡养殖上,研究了成熟的生物絮凝系统零碳源添加对花鳗鲡养殖效果的影响,以及生物絮体替代部分饲料中对花鳗鲡养殖效果的影响。试验内容分为以下三部分:1.生物絮凝养殖模式对花鳗鲡养殖效果的影响试验研究了生物絮凝养殖模式对花鳗鲡生长性能、体组成、消化酶和血液指标等方面的影响,本次试验周期为60天。本次试验设置循环水养殖模式作为对照组、生物絮凝养殖模式作为实验组。每组设置三个平行缸。每缸的养殖密度是10 kg/m3。花鳗鲡初始体重为393.59±11.83 g。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水中总氨氮(TAN)、亚硝氮(NO2--N)和硝氮(NO3--N)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12±0.2 mg/L、0.16±0.05 mg/L和228.44±28.48 mg/L,其中硝态氮在实验期间持续升高。实验结束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最终密度(FD)、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CR),饲料系数(FCR)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第60天肝脏超氧化酶歧化物(T-SOD)显著高于第30天,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实验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谷丙转氨酶(ALT)、甘油三酯(TG)、血糖(GLU)和总蛋白(TP)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实验期间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胃蛋白酶均降低,其中对照组下降显著。实验组肠蛋白酶活性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2.饲料中添加生物絮体对花鳗鲡养殖效果的影响试验研究了用花鳗鲡粪便培养的生物絮体添加到饲料中,对花鳗鲡生长性能、体组成、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方面的影响。本次试验周期为60天。试验分为配合饲料组(对照组)和生物絮体混合饲料组(实验组)。每组设置三个平行缸。每缸的初始密度为12.03±0.23 kg/m3。花鳗鲡初始体重为400.96±6.84 g。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结束时,实验组花鳗鲡的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初期,实验组花鳗鲡增重率为2.19±1.06%,较对照组低(P<0.05),试验中后期,实验组增重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05);实验组胃蛋白酶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肠蛋白酶为1723.51±255.35 U/gprot,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粗脂肪、灰分含量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3.不同C/N条件下生物絮凝水处理效果研究试验研究了不同C/N条件下生物絮凝游离菌群和絮体菌群的水处理效果。试验发现,当C/N为8、12、16时,生物絮凝游离菌群和絮体菌群在12 h内有效去除氨氮,12 h后游离菌群组的氨氮会逐渐升高,絮体菌群组氨氮保持较低含量;当C/N为0、4时,游离菌群组的氨氮最大去除率分别为37.75±7.10%、53.07±2.35%,试验期间,絮体菌的氨氮逐渐降低;
其他文献
肌理是现代水墨画中用得较多的表现手法,随同笔墨问题被推向前台。肌理在画面中的运用,不但需要一定的技巧,还具有很深的文化背景与意境。传统的东西我们非但不能抛弃,还要使
鱼类生物学的研究对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合理开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闽江口渔场是福建第一大河口型渔场,并作为我国东海渔场渔场的一部分,对该海域主要优势鱼类的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的科研价值。本研究通过2015年1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于闽江口进行底拖网定点采样,选取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较高的四种优势鱼类进行生长特性与资源状况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龙头鱼(
叶螨属的叶螨具有个体微小、可用于鉴定的形态特征少、表型可塑性强及存在生物型分化现象的特点,给传统的形态学鉴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过去的十几年,叶螨科内个别种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