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时代与“风险社会”几乎同时到来,近年来我国灾难性事件频发,灾难报道的重要性愈加突出。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灾难报道提供了新的国际化场域,海外社交平台逐渐成为我国主流媒体向全球用户传播中国声音的新型阵地。本文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历时性角度考察2013年到2017年新华社推特灾难报道的话语特征。具体思路如下:首先,依据梵·迪克话语分析的两个视角,文本和语境视角来建构文章的理论框架;其次,利用爬虫软件在推特网站上抓取数据489条,并对其进行话语分析。文本视角主要从词汇、句式、形式和修辞4个层面展开定性分析,语境视角则从容量时效、主导框架、消息来源和互动标签4个角度进行定量分析。最后,总结出以新华社推特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海外社交平台灾难新闻报道的话语特征和存在困境,并对未来主流媒体海外社交平台话语革新提出思路。研究发现,5年来新华社推特灾难新闻报道话语是在“变与不变”中稳步发展的。在变化层面,话语风格上民生话语逐步取代官方话语,亲民化突出;话语形式上,图片和视频使用率显著提升,重视推文视觉效果;话语影响力上,媒体“自说自话”现状改善,推文点赞数、评论数和转发数都明显提升。与此同时,新华社保持着客观公正及时的报道原则,坚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不变,逐渐搭建起中国媒体和海外受众沟通的桥梁。面对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新华社推特也存在着一定的困境,如时效差距大、事件呈现不完整、“推送式”传播为主和账号间合作不够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进一步提出未来要营造开放透明的信息环境;激发受众与灾情的情感共振;及时回应用户关切,提升用户黏性;强化账号互动,逐渐构建多元一体的海外传播矩阵。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采取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方式,研究时间跨度较大,科学性强。目前,除新华社外,我国一大批中央级和省级媒体纷纷开启海外社交平台探索路径,本文第五章所探讨之内容对该探索具有典型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