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肉芽肿性乳腺炎(GM)是一种罕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但近年来文献报道临床发病率逐年迅速增加。它主要发生在育龄妇女中,并且在有母乳喂养史的人群中更常见。该病发病急缓不一,部分患者进展迅速,短时间内患侧乳腺即可出现红肿热痛,甚至形成脓肿、破溃流脓,经久不愈。有的患者仅以乳腺肿物为首诊表现,治疗后患者病情易出现反复,迁延不愈。甚至有时与乳腺癌的症状有所重叠,这使得疾病的明确诊断更加困难。而这使得超过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肉芽肿性乳腺炎(GM)是一种罕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但近年来文献报道临床发病率逐年迅速增加。它主要发生在育龄妇女中,并且在有母乳喂养史的人群中更常见。该病发病急缓不一,部分患者进展迅速,短时间内患侧乳腺即可出现红肿热痛,甚至形成脓肿、破溃流脓,经久不愈。有的患者仅以乳腺肿物为首诊表现,治疗后患者病情易出现反复,迁延不愈。甚至有时与乳腺癌的症状有所重叠,这使得疾病的明确诊断更加困难。而这使得超过50%的报告病例最初误诊为乳腺癌,可能会导致不必要地乳腺切除。这种类型的疾病的特点在影像中常表现为不规则低回声或混合回声肿块。在没有明显炎症症状的情况下很难与乳腺癌相区分,这可能导致误诊和误治。经皮穿刺活检是诊断的主要方法。对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治疗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抗生素、类固醇类激素、免疫抑制剂、手术等。常需要联合治疗可取得好的疗效。本病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吸烟、口服雌孕激素、高泌乳素血症、自身免疫性相关性疾病等有关,但尚未发现具体致病抗原。本文根据我院统计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标本的病理特征进行说明,希望在指导临床工作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目的本研究拟采用描述性分析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特点,主要包括发病年龄、首次发病部位、C反应蛋白水平、乳头内陷、乳汁淤积史、病变范围、组织病理等。其次,通过总结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特点等,从而为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诊断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泰安市中心医院乳腺外科自2013.3.1至2018.3.1间经穿刺或手术治疗标本病理证实为肉芽肿性乳腺炎的7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组标准:具有明确的病理诊断;女性患者;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男性患者;同时患有严重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同时伴有其他种类乳腺疾病的患者;病理诊断不明确;研究对象拒绝参与本项研究。回顾性分析病例组中71例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检查检验。结果肉芽肿性乳腺炎发病的平均年龄为33.10(岁),患者好发年龄段在30~39岁。首次发病部位为单侧多见,左侧多于右侧,右侧乳腺发病率为42.3%(30/71),左侧为54.9%(39/71),双侧发病的为2.8%。乳头乳晕发病率为42.3%(30/71),远离乳头乳晕区域发病率为57.7%(40/71)。局限于单象限的发病率为84.5%(60/71),双象限的发病率为12.7%(9/71),三象限的发病率为2.8%(2/71)。合并乳头内陷者占71.8%(51/71)。GM组中乳汁淤积史的患者占42.3%(30/71)。27例患者的CRP高于正常值,占38.0%(27/71)。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有时以乳头溢液为首诊表现,为少量淡黄色溢液,伴或不伴有乳头内陷,但大多数患者以乳腺肿块为首要临床表现,同时伴有乳房疼痛、局部红肿,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形成脓肿、破溃,最后经久不愈的瘘管。B超检查常常提示低回声、混合回声肿块或片状低回声不均匀,有时与乳腺癌难以鉴别。病理诊断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我们收集了18例患者的脓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结果示4例患者细菌培养所报革兰阳性杆菌,其中3例为棒状杆菌,1例为格氏李斯特菌。5例患者细菌培养为革兰阳性球菌,2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余2例均为表皮葡萄球菌。结论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少见的乳腺疾病,其病因学机制尚未明确。女性好发育龄期、左侧乳腺、远离乳头乳晕区,合并有先天性乳头内陷、乳汁淤积史、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是肉芽肿性乳腺炎区别于其他乳腺疾病的临床特点。育龄期非哺乳期女性临床表现有乳腺肿物及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应该考虑患此病的可能性。乳腺超声、钼靶和可作为诊断该病的辅助检查,但仍需要病理诊断确诊。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应用能谱CT最佳单能量成像技术联合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ASIR)及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V,ASIR-V)重建技术对胸部CT增强扫描中动脉期图像质量的优化。资料与方法搜集自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期
研究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参考标准,通过与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对比,评价3D-CUBE T1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序列在脑梗死患者责任血管血栓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
研究目的评价ZTE ASL MRA和TOF-MRA的图像质量,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诊断标准,评价其对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对2017年11月到2018年11月间因短暂性脑缺血或脑卒中在本院行TOF-MRA检查25例患者(男性11例和女性14例;年龄范围:48~80岁;平均年龄±标准差:60.8±7.4岁),2天内再次行ZTE ASL MRA检查;此后两天内再次进行DSA检查以
目的通过多次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旨在评估不同管电流、不同重建算法以及像素闪耀算法(pixelshine deep learning algorithm,PS)对图像质量、体模内肺结节体积定量及CT值定量的影响。研究方法设置管电压120kV,采用9种不同管电流对体模内4种直径、3种CT值的12个结节进行多次CT扫描,采用滤波反投影(filtered bac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CTPA)和血浆D-二聚体评估急性肺栓塞(APE)严重的程度。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共174例进行CT肺血管造影检查并确诊有肺段及以上肺栓塞的患者。排除肺内占位或患有肺部基础疾病的病例,同时患者在接受溶栓治疗前进行了血浆D-二聚体检测,计算出相应的增加值,最终共有149例符合。在CT肺血管造影横断面,计算出右心室与左心室短轴的最大直径比(Rvd/Lv
目的探讨螺旋CT胸部平扫肺动脉内高密度征对中心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诊断价值。材料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我院住院患者中行螺旋CT胸部平扫及CT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118例。首先由两位影像科医师分别对他们的CT平扫图像进行分析,采用的窗位为40HU,窗宽为160HU,观察肺段动脉以上的肺动脉内是否存在异常密度灶,记录异常密度灶的位置、CT值,并测量肺动脉主干内无异常密度灶区域的CT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及稳定期患者外周血中CD39+Treg细胞、Treg细胞的变化,及其与系统性炎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方法:以2018年03月至2018年12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住院及门诊就诊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AECOPD组)25例、COPD稳定期患者25例、健康对照者25例。收集年龄、性别、吸烟史等一般资料,检测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
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MRI扫描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利用MR IDEAL-IQ成像技术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进行定量测量并分析,并且在平脐水平测量腹部皮下脂肪面积,分别探讨其与CT分级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工作中无创定量诊断脂肪肝提供更直观的诊断依据。研究方法选择2017.12-2018.10在青岛市市立医院就诊的非酒精性
目的:联合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中3D-CISS与3D-TOF-MRA序列,充分认识、应用改良Hosaya评分量表,探讨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血管变异、责任血管等与NVC及NVC图像特征的关系,通过增加斜矢状位对量表进行细化补充,同时推测疾病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提高外科疾病治愈率提供更多影像解剖信息。研究方法:选取临床39人HFS患者行颅脑常
目的本课题通过分析Hb浓度与血液CT值的相关性,探讨血液CT值测量诊断成人贫血的准确性;并研究分析血液成分Hb浓度、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葡萄糖量、胆固醇量、血浆总蛋白水平和血常规中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MCV(erythrocyte 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H(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C(erythrocyte mean c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