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浮生六记》是清代沈复的自传体散文作品,文章语言风格不加雕饰,质朴清新,通俗易懂。这一作品受到了林语堂的高度评价,而后又由他翻译成英文。《浮生六记》共有四个英译本,本文选取的是林语堂、白伦夫妇的两个译本,两组译者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的年代差距较大,具有一定的可比价值。目前,国内学者大多关注的是《浮生六记》的传统文化价值和译者主体性研究,对原作风格翻译再现研究的少之又少。风格是一种模糊性的概念术语,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浮生六记》是清代沈复的自传体散文作品,文章语言风格不加雕饰,质朴清新,通俗易懂。这一作品受到了林语堂的高度评价,而后又由他翻译成英文。《浮生六记》共有四个英译本,本文选取的是林语堂、白伦夫妇的两个译本,两组译者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的年代差距较大,具有一定的可比价值。目前,国内学者大多关注的是《浮生六记》的传统文化价值和译者主体性研究,对原作风格翻译再现研究的少之又少。风格是一种模糊性的概念术语,它反映作家的行文特点,包括作家遣词造句的习惯,以及谋篇布局的特色等。在翻译作业中,解读原作的风格对翻译作品的呈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风格翻译的问题,刘宓庆提出了风格标记理论,一方面,从语言结构的角度对风格进行分类,通过对语言层级结构分类,使风格更为直观和可视化。另一方面,从情态角度分析原文的风格气质。在风格标记理论中,他给出了一套风格符号体系——风格标记系统,并且将这一系统分为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倡导在语言层面和情感层面去解析原文风格。其中,形式标记包括:音系标记,语域标记,句法标记,词语标记,章法标记和修辞标记。非形式标记包括:表现法,作品的内在素质,作家的精神气质和接受者因素。此外,针对标记形式,他还提出了风格转码方式,包括对应式转码,重建式转码,以及淡化式转码。本文依据刘宓庆的风格标记理论,通过分析原文,划分出原文中包含的风格系统;选取其中有风格标记的原文本,在两个译本中找出对应的译文文本;就两个译本的风格再现问题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每个风格标记中译者的翻译转码方式。研究发现:第一,两个译本在翻译形式标记时使用的转码方式大致相同。林语堂使用最多的是对应式转码,而白伦经常使用重塑式转码。第二,林语堂的译文贴近原文风格,在细节处理上更准确。在翻译音系标记,特色四字词语标记,以及一些修辞技巧时,转码方式选用更为灵活,能将原文的风格传递出来。白伦和江素惠的译文在风格传递上则稍有欠缺。第三,由于译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原作主题思想的认同程度与欣赏度不同。林语堂与原作者的人生态度相似,都追求自然恬静的生活,这也与原作传递的人生价值观相同。因此,林语堂对于原作文化的认同度更高,呈现出的译作与原作在风格上更贴近。经过对《浮生六记》译文与原文对比研究后发现:大部分的形式标记都可以用相同的风格转码方式进行再现;译者不仅要对原文风格进行充分认识,还要认同和欣赏原作者的写作目的。因此,译者在选择翻译文本时,选择与自己价值观相似的作品,有利于译者理解原作主旨,进而理解其风格,使得译文风格尽量与原作保持一致。总之,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必须在充分理解原作风格的基础上,实现对原作风格特征的再现,才能使目的语读者与原作读者获得相同的体验。
其他文献
安德烈·布林克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因其作品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成为南非乃至英美文学界极具代表性的文学巨擘。在布林克的杰出作品中,《沉默的爆发》从德属西南非殖民化的历史中取材,聚焦于生活在德国和西南非两个民族集群中的小人物,表达了对非洲人民的深刻同情以及对德国殖民者的严厉批判。本文以共同体为研究视角,论述了《沉默的爆发》中的人物在遭遇共同体崩坏和重构时产生的变化,分析催生这种变化的本质和结果,紧扣不同形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经济增长动力发生着深刻变革。党的十九大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虽然过去几十年来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但也必须清醒的看到,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过去大水漫灌发展方式的后遗症加剧显现,诸多行业产能过剩、产品竞争力不强等情况依然存在,如果不妥善应对,将对“
当今社会就业压力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成为自由职业者,于是居家办公的SOHO族群体逐渐壮大。近年来SOHO族亚健康人群的数量增长迅速,致病原因主要是工作特殊性导致的不健康生活方式。SOHO族的亚健康状况与公司白领的亚健康不同,由于他们居家办公且工作时间弹性大,容易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身心的亚健康问题;另外相较于公司白领,SOHO族不再享有公司福利和保障,工作环境的封闭性也容易造成心理负担,另
六朝的会稽是当时除京都建康外的文学中心,是玄言诗、山水诗的发祥地。东汉末年,北方战火频仍,会稽因其优渥的自然、人文条件,吸引了大量北方移民迁居于此,促进了以会稽为中心的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生发出了与中原不同的文化走向。本文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六朝会稽文人的作品及相关史料,探讨六朝会稽文学的发展情况。第一部分从会稽的地理位置、山水环境、庄园别业三个方面来探讨地域与文学的关系。首先对
致使移动构式是论元结构构式的一种,其构式义反映了人类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致使移动现象:在某致使者的直接影响和作用下,某被致使者的位置发生改变,并沿着一定的路径移动。其句法表现形式为NP1+V+NP2+PP,其中NP1是致使者,V是致使动词,NP2是被致使者,PP是表示被致使者移动路径的介词短语。Goldberg(1995)对致使移动构式进行了明确定义,提出了该构式的原型意义和四种延伸意义,并在构式语法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对象性活动”原则。然而,关于“对象性活动”的理解,多数人可能将其视作“实践”的某种替换形式而忽略,却不知道这个看似简单的原则其实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可以说,“对象性活动”原则在马克思的思想变革中具有关键作用,它表明了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开启,是奠定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对于经常被人混淆的“对象性活动”与“实践”,严格而言,“实践”是“对象性活动”的逻辑后
目前教育史研究主要从思想、实践、制度等传统领域开展,形成教育思想史、教育制度史、教育活动史三足鼎立的研究态势。然而,教育物质也是切入近代教育的重要角度。近代中国首次全国性展览会——南洋劝业会,设置了教育展区,并面向国内征集教育展品。这些教育展品主要来自各层各类学校、教育仪器公司、教育会等与教育息息相关的机构和组织,它们或是教学用具,或是师生的成绩品。对教育展品背后的教育文化信息挖掘,可以更直接了解
“服皆有带”,腰饰是我国传统服饰配饰品中具有代表性的组成部分。腰饰的起源可追溯到兽皮衣时代,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与深厚的文化价值底蕴,与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服饰文明息息相关。腰是人体的重要装饰部位之一,作为人体结构力量支撑的核心点,凭借连贯躯干与各部位之间的协调,发挥着过渡上下身比例的分界线作用。腰饰系结在整体服饰中居于视觉中心,具有直观而醒目的结构特点,能够突显腰部区域作为装饰配饰的重要性。清代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终极使命是培养人才,而教师在其中起关键作用。信息时代教师更是被社会各界寄予了更高的希望,然而除了社会期望的教师角色之外,教师又是怎样认识自己的,怎样看待自己身份的?教师是怎样的一个灵魂,才能去唤醒另一个灵魂呢?这就涉及了教师身份认同发展的系列问题。目前,关于教师身份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