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内齿形复杂筒形件旋压全过程建模仿真研究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x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航天、航空及汽车领域高端装备的发展,以及对轻量化构件的需求,具有高承载,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的带内齿形复杂筒形件被广泛的应用于关键部件上。此类构件通常其形状复杂,齿形数多、尺寸精密,属于难成形结构,采用传统的工艺成形,存在材料利用率低、加工效率低、尺寸精度差等缺点,旋压成形技术作为局部连续加载的板体成形工艺。则为此类构件的成形制造提供了新的途径。然而,由于其整体结构形状复杂,旋压成形过程中容易出现齿形填充不饱满、壁厚不均匀等缺陷。合理的工艺参数对抑制成形缺陷,提高成形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带内齿形复杂筒形件旋压成形工艺,对其一体化精确制造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以带内齿形复杂筒形件离合器毂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采用多旋轮多道次错距旋压的方法成形出高质量量成形件的精确成形工艺方案;基于有限元模拟软件ABAQUS平台建立了带内齿筒形件多旋轮多道次错距旋压全过程有限元模型,并验证了仿真模型的稳定性及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对带内齿形复杂筒形件旋旋压成形过程不同阶段下的等效应力与等效应变分布情况以及材料流动的规律分别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材料变形特点及齿槽壁厚分布规律,提出了成形件质量评价指标,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对成形件质量的影响规律,确定了一组最优的工艺参数,并进行了实验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依据零件结构特征,确定了多旋轮多道次错距旋压成形工艺方案,设计了相关模具的结构尺寸,优化设计了不同旋压轨迹;基于材料拉伸实验和摩擦实验,确定了材料模型参数;采用整体网格与局部细化相结合方法进行网格划分,对接触类型及边界条件的设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基于上述关键建模技术的解决,建立了带内齿形复杂筒形件旋压全过程有限元模型,并对其可靠性进行了验证,为分析材料流动规律及变形特征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持。基于带内齿形复杂筒形件旋压模型,分析了旋压成形各个阶段下材料的变形特征,探明了材料成形过程中的流动规律以及齿槽壁厚的分布。最大等效应力、应变区域为旋轮与坯料接触区域;等效应力、应变在不同阶段下沿成形件表面轴向方向分层分布,沿周向方向分布均匀:先接触旋轮区域材料更易于流动,导致后接触旋轮的内齿项圆角处材料填充困难;由于芯模及坯料间的摩擦阻碍了材料的流动,导致了齿面的两侧不对称性及齿形的不均匀性。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对成形过程及成形件质量的影响:随着进给比的增大,材料所受轴向应力减少,所受周向及径向应力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应力集中区域的应力极值先减小后增大,旋压件齿槽壁厚和壁厚差均增大;随着芯模自转速度的增大,径向应力增大,轴向应力先增大后减小,周向应力减少,应力集中区域及最大等效应力值都减少,旋压件齿槽壁厚和壁厚差均减小;旋轮自转速度对成形件质量影响较小。在本文所研究工艺参数范围内最佳的工艺参数为:进给比为f=1.65mm/r,芯模转速V=5r/s,旋轮自转速度v=8r/s。
其他文献
管道输送作为石油天然气主要的运输方式,最为经济安全,在国内外均发展迅速。但频繁发生的油气泄漏、输送管爆炸等事故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腐蚀破坏是影响管道系统使用寿命和可靠性的关键性因素。层状复合材料使强度、熔点、热膨胀系数差异较大的异种金属实现完美的冶金结合,充分发挥了每种材料的各自特性。本文以TA1、Q235异种金属为研究对象,从熔化焊非均匀温度场及组织匹配性出发,剖析TA1、Q235焊缝
近年来,工业技术不断朝向现代化、产业化以及规模化发展,各种极端的工作条件频繁出现,对于加工工具、材料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硬质涂层作为一种高性能材质,可用作材料表面充当防护涂层,从而提高材料的使用寿命,使其能够适应更加复杂的工作环境中。硬质涂层通常包括高硬度、高熔点的碳化物、氮化物、碳氮化物、硼化物、氧化物等材料。氮化物硬质涂层作为第四族元素综合性能优异,具有熔点、硬度高,耐磨性以及耐腐蚀性优良等
β单相区锻造(β锻)结合两相区热处理为获得综合性能优异的片层交织的网篮组织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法,片层的含量、形貌和分布决定着网篮组织的性能,对其预测控制极为重要。然而该过程中片层的演化复杂,且对锻造和热处理工艺参数敏感。因而,在明确网篮组织形成过程的基础上,研究探明β锻结合两相区热处理工艺对网篮组织中片层演化的影响规律是实现目标组织控制的关键。本文采用热模拟压缩实验、热处理实验,结合定量金相分析技
马氏体不锈钢的显著特点是淬透性好,可以通过淬火、回火等热处理工艺进行强化,从而得到较高的强度、硬度、良好的耐磨性及耐疲劳特性,并具有一定的耐腐蚀能力,因此在石油、化工、汽车及航空等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但由于马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易产生裂纹、脆化等缺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本文采用FISCO试验、热影响区最高硬度试验和斜Y型坡口焊接裂纹试验评定了新型热轧马氏体钢10Cr13Ni2的裂纹敏感性;
奥氏体不锈钢由于屈服强度不高,在制造、服役过程中易发生塑性变形,引发奥氏体相转变为马氏体,马氏体相变过程会使得材料的部分性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它的使用。目前,关于形变诱发马氏体相变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有化学成分、变形温度、应变速率及形变模式,而应力状态无论对于材料内部晶粒变化或是整体材料的性能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研究应力状态对形变诱发马氏体相变的影响显得格外重要;超声冲击是奥氏体不锈钢在强化过程中
本文基于黑色陶瓷层显色原理,利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 Fe、Co、Ni和Cu替位掺杂MgO后的禁带宽度及态密度分布。通过Fe掺杂微弧氧化黑色陶瓷层验证和探讨了镁合金微弧氧化黑色陶瓷层掺杂元素的选择依据。研究结果如下:经第一性原理计算,Fe、Co、Ni及Cu元素掺杂均可降低MgO的禁带宽度,且带宽随掺杂浓度增大而减小,理论上符合黑色陶瓷层掺杂的要求,其中降低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Fe>Co>Ni>Cu。掺杂
微弧氧化陶瓷层生长是等离子微区放电能量逐渐增大而陶瓷层的致密性逐渐下降的过程。本文研究了陶瓷层生长过程中微区放电能量与陶瓷层致密性的对应关系、相同厚度不同致密性陶瓷层的制备、双极性负向脉冲电压对陶瓷层生长时最大微区放电能量的影响,探讨了微区放电能量对陶瓷层致密性的作用机制及致密陶瓷层生长工艺的调控依据,为解决铝合金微弧氧化陶瓷层绝缘和导热的矛盾提供了可行途径。研究结果如下:微弧氧化不同阶段试样表面
随着社会以及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传统单一金属材料已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这导致各领域对于材料使用的综合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钢铁材料作为如今工业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中低合金钢在其使用中的占比高达30%左右,然而低合金钢的服役环境与使用寿命不合理的矛盾则尤为值得关注。目前,表面工程技术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现状,Inconel 625拥有出色的高温性能以及卓越的抗腐蚀、抗老化能力,同时可在600
错齿BTA深孔钻振动钻削技术以其断屑可靠、排屑顺畅、钻削力小、加工精度高和刀具寿命长等优势,在深孔加工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由于深孔振动钻削机理的复杂性以及加工条件的多样性,实际加工过程中刀具系统受到各种复杂环境的影响,导致刀具中心的运动轨迹极其复杂,进而对孔的加工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如何准确的控制切屑和钻削力的大小以及预测刀具系统的径向振动等已成为深孔振动钻削加工中的热点和关键问题。本文以第三代
以高速干切削为代表的绿色加工制造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提高刀具涂层的宽温域使役性能,相较于作为刀具涂层而被广泛使用的传统金属氮化物涂层,多主元氮化物涂层具有更为优异的室温力学性能及良好的高温稳定性,有望作为刀具保护涂层进一步提高刀具的宽温域使用性能。但目前有关多主元氮化物涂层高温摩擦学性能研究鲜有报道,针对于此,本文通过多靶顺序沉积的方式,通过改变氮气流量和基体偏压制备了(TiAlCrMoW)Nx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