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因为它事关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也是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最艰巨的任务,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面临意识形态、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等多重障碍和压力。国有企业是否应当改革?应当用什么方式对哪些领域进行改革?改革的目标是什么?这些问题是理论上和政策实践上的基础问题。理论的发展无非首先是为了解决中国在国有企业改革上面临的实际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理论界对国有企业的研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而逐步地成长起来。主流的观点基于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得出了将国有企业尽可能私有化的结论,进而把研究引向了对企业重组速度和重组方式问题的探讨。此外,当私有化的改革面临阻力时,一些学者则希望以现代企业理论为基础,完善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进而解决国有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问题,于是关于现代企业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的文献层出不穷。还有一部分的学者则采取了一种折衷的办法,认为应当有选择地将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留下那些有特殊作用的国有企业以实现国家利益。这些理论都从现实问题和政策需求出发,得出了迥异且富有争论的结论,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分析国有企业的理论框架。本文将国有企业视为一种制度形式,将研究重点放在国有企业的问题起点上,通过提出并研究国有企业的性质(即国有企业的存在性问题)这一更为基础性的问题,为国有企业的绩效评价问题与改革问题找到新的解释,并以此三个问题为基础建构研究国有企业的理论框架。本文所阐述的核心观点是:首先,国有企业的核心功能是国家实现政策目标的政策工具,这也是国有企业存在的理由和它的性质;其次,评价国家企业的绩效不能仅仅考虑国有企业的财务绩效,而更应当重视国有企业在实现国家政策目标时所起到的作用与所支付的成本,是否选择国有企业作为实现政策目标的政策工具,是一种在众多政策工具间成本和收益权衡的结果;再次,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应当从政策工具的角度来看待国有企业,实行有进有退的战略思想,用法律规范及约束国有企业这种政策工具,使其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当然,本人的研究只是粗略的,只是提出了国有企业性质的问题以及初步的解决国有企业改革可能的战略性方案,还有很多重要的细节问题没有能够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