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术文化渊源流长,长期以来在学习武术和研究武术的同时,发现我们对武术兵械史和武术思想史研究是非常薄弱的,通过笔者的查阅和搜索发现,研究武术器械的专著相对较少,专门研究武术器械棍的书籍就更少。我们研究武术不单单是去研究棍这个器械,更主要的是研究棍这个器械的深层次文化内涵;不单单研究其使用功能,更主要的是研究其使用价值。本文采用史料研究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整体分析法等诸多研究方法,对棍的发展以及棍所包含的文化特征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其研究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进一步了解棍,更深一层地了解武术器械——棍的文化,从中对武术文化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研究梳理了棍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得出了棍与“五兵”以及其在“十八般武艺”中的地位,阐述了相互之间体现出的生与克的关系及其军事价值,不断完善和丰富着武艺的内容,推动武术器械形制的变化;通过少林寺发生的两历史事件,阐明了少林僧人怀着慈悲之心选取棍作为兵器,通过棍僧救唐王和僧兵抗倭闻名天下,在日后的不断与外界交流学习过程中日益巩固了在棍术上的优势;通过两大名著的巧妙描绘,一方面反映了棍作为兵器的兴起和广泛应用,一方面通过艺术加工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通过对其衍生物的介绍来表现其文化多元化的历史效应。双节棍的演变或改进使其迈出国门走向世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宣扬,对中国武术走向世界是有一定启示的,是中国武术器械改进的突破点。棍的形态有很多变化,各有各的独到之处。同时一些脱离了战争和武术的棍也在各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棍文化。建议相关部门提高对武术文化的重视程度,保护武术应该着重对技的挖掘,实现传统武术的技击价值;习武者应多加吸取历史经验,同时应该意识到对武术的探究不要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要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对其研究,以历史作为借鉴的明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