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中的“神话”分析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aramis_R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往对“大众文化”的研究,或沿袭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立场,否定它的意识形态控制功能;或站在伯明翰学派的民众立场,强调它所代表的民众意识以及民众意识通过接受活动参与的斗争和谈判。罗兰·巴尔特独辟蹊径,从大众文化运作信息的方式——“神话”角度,关注它建构社会意识形态的过程,解释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隐晦的作用。 本文在梳理了当下中国语境的“大众”和“大众文化”概念,辨析巴尔特“神话”理论。“神话”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它基于二层符号体系,将历史自然化,将偶然永恒化。中国独有的语境,使本土大众文化不仅频繁以“神话”方式运作着信息,并于载体方面体现出“神话”素材的多样性,于意识形态方面实现了“神话”客体的潜在多元化特征,呈现出多元杂糅的面貌。 在以上理论阐述勾勒的框架内,分析了文字、电视(介于文字和图像之间)和电影(图像)三种文化形式的大众文化个案,关注其中“神话”运作的过程,揭示自然化和永恒化面貌下遮蔽的意识形态:海岩小说言说着国家主流神话,安妮宝贝的文字描绘都市边缘人神话;《对话》以貌似的交流形式述说社会成功人士的精英神话,窦文涛的《锵锵三人行》彰显着对主流略为规避的民间神话;《霸王别姬》坚持陈凯歌的艺术理想神话,《英雄》在全面商业操作中运行着天下为大和中国奇景的神话。 最后追踪这些意识形态在接受中实现的效能,它们是社会主流的同质性力量和异质性力量的映照。接受过程中,“神话”言谈方式尽管遮蔽了现实的全貌,帮助大众文化顺畅而隐晦地传递各种的信息,但也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提供了丰富的意识形态资源,抚慰了现代人受挫的心灵。
其他文献
东南大学高度重视后勤社会化改革,积极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管理模式,在全国产生深远影响。从2000年开始,在十多年
由于当前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设立和运作不够规范,相关法律规范不够明确,法院在审理股东资格确认案时需要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则,以期保持在审理同类型案件中审判结果的一致性。股东的
近年来,长兴县档案馆收集了大量流失在民间的清朝咸丰年间至民国期间的契约。目前共整理了480份,其中成丰年间5份、同治年间21份、光绪年间219份、宣统年间22份、民国年间213份
随着数字遗产重要性的凸显,其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文章通过分析比较数字遗产风险评估的方法和目前流行的标准,阐述了数字遗产风险评估的现状,以期为数字遗产风险评估的
目的:探讨为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留置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进行静脉输液的效果。方法:将晋城大医院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接诊的100例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