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是一种功能性便秘,其最显著的特征是胃肠动力学障碍,肠道转运功能失调,患病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常无便意感,大便干燥呈羊粪状伴随着排出费力、排出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探讨其发生的具体信号机制,并为开发合理的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84只健康SD大鼠,220-240 g,雌雄各半,饲养于河北联合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屏障实验室。随机分为60 d对照组、90 d对照组、60 d模型组、90 d模型组、90 d+LY294002模型组及90 d+L-NAME模型组,每组14只。通过统计学方法处理,分组后各组间在体重、性别无差异。苯乙哌啶是临床上常用的止泻剂,实验组大鼠予苯乙哌啶8 mg/kg每日灌胃制造大鼠STC模型,且用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作为对照组,每5 d记录1次大鼠大便粒数、大便干重及大鼠重量,在大鼠饲养至60 d及90 d后,停药1周,活性炭灌胃法测定胃肠道传输时间,并用生物机能实验方法测定大鼠结肠肌电活动;ELISA法检测组织中NO和内皮型NO合成酶(e NOS)含量;运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解剖后大鼠的胃窦、小肠、结肠组织中P-Akt的表达情况;并观察LY294002(PI3K阻断剂)和L-NAME(NO合成酶NOS抑制剂)对远端结肠组织中P-Akt表达的影响。结果1各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日均粪便粒数明显减少,平均每粒粪便质量明显增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明显延长(P<0.05)。2模型组大鼠结肠肌电波动即慢波电位呈现出现双向型改变,表现为不规则的近似正弦波样曲线,慢波频率明显减慢,振幅增加。3模型组大鼠从胃窦-小肠-远端结肠组织,NO和内皮型NOS(e NOS)含量呈逐渐增高的趋势,且以远端结肠组织中含量最多(P<0.05)。4在胃窦组织,60 d、90 d模型组与60 d、90 d对照组相比,大鼠P-Akt的表达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小肠组织,60 d模型组与60 d对照组相比,P-Akt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90 d模型组与90 d对照组相比,表达有明显差异(P<0.05);在远端结肠组织,60 d、90 d模型组与相应的60 d、90 d对照组相比,P-Akt的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在运用PI3K阻断剂LY294002和NO合成酶(NOS)抑制剂L-NAME后,发现与90 d模型组相比,90 d+LY294002模型组P-Akt的表达明显减少,而90 d+L-NAME模型组的P-Akt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PI3K/AKT/e NOS信号通路很可能参与了大鼠STC的发病机制,并且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远端结肠组织的功能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