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主流媒体国际灾难新闻比较——以《文汇报》、《纽约时报》对印度洋海啸的报道为例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ha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人类怀着美好的憧憬跨入21世纪的时候,一场场灾难也如影随形,狂风暴雨般地砸向人们美丽的梦想。新世纪伊始,“非典”阴霾持续了近半年时间;2004年初,我国山西、河南等地相继发生了一系列特大矿难;2004年岁末,世纪之灾-印度洋海啸夺走了近30万无辜百姓的生命……血淋淋的灾难给人类再次敲响了警钟,人们不得不更加重视天灾人祸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对灾难新闻的高度关注也成为人们生活的迫切需要。 当社会面临危机,人类生存面临挑战时,媒体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去监测环境,传播信息、引导舆论。但是,在如何监测环境、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方面,中西方主流媒体在实践上却有很大不同。 从我国媒体近几年的实践来看,灾难新闻报道较从前有了长足的进步。媒体的反应速度在不断提高,后续新闻的实效性也在逐步增强;受众的知情权越来越受到重视:新闻报道的方式越来越丰富,手段也愈加先进。但是,我国1989年以来形成的“正面报道为主”的宣传方针仍然在指导着媒体的新闻实践。直到今天,我国媒体对灾难新闻依然非常的敏感和谨慎,这是不争的事实。相对于中国媒体的低调和冷处理,西方媒体对灾难新闻却是情有独钟、宠爱有加。这一点从历届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来。例如,在2006年的第90界普利策新闻奖中,多家媒体因报告去年肆虐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的“卡特里娜”飓风而获得殊荣。 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的新闻媒体在面临同一灾难时会有不同的反应,但他们在面临不同性质的灾难时,也总有各种各样的表现。一国媒体在国际灾难报道中的表现是媒体实力、性质、定位等诸多因素的集中体现。在这些表象的背后又隐藏着错综复杂的原因。本文就是试图从个案入手,以中美两国主流媒体对印度洋海啸的报道为样本,运用框架理论,结合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探寻中西方媒体在国际灾难报道中的异同,并追寻隐藏在中西方国际灾难报道背后的规律,分析这种异同背后的原因,以求为中国媒体在国际灾难报道方面的理论研究做出些许贡献,为中国媒体的国际灾难报道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 本文第一章的主要任务是解释跟灾难报道相关的一些概念,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理论应用做简要说明。第二章从个案入手,用具体的数字、图表来显示中美新闻媒体在印度洋海啸报道的异同,并对中美新闻媒体国际灾难报道的特点做出分析和总结。第三章主要是分析中西媒体国际灾难报道异同背后的原因。第四章是本人对中国媒体如何做好国际灾难新闻报道的一些思考。
其他文献
电视新闻频道是指全天24小时播出新闻节目和具有新闻属性节目的专业电视频道。新闻频道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基本理念与运作模式。从1980年世界上第一个新闻频道CN
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全面现代化进程,催生出很多新概念、新名词。中产阶级这个在国外发展了几个世纪的概念开始越来越多、越来越清晰地出现在中国人面前。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影视产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民营影视机构开始出现并且逐渐发展起来。经过十几年的艰辛和坎坷,民营影视机构基本上度过了初创期和快速发展期,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国内出版事业的发展,出版社面临向读者推销产品的任务。《出版周刊》作为商务印书馆自办自宣刊物诞生,主要提供馆内出版信息。之后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