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莲(Nelumbo nucifera)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水生草本植物,集食用、观赏和药用价值于一身。在我国,莲已有逾两千年的驯化栽培历史,而且种植规模巨大。随着莲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关莲分子育种以及基因功能研究也越来越多。目前,莲组培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尚未构建,不能在莲本体上进行基因功能解析等的研究。因此,本研究a)通过选用不同品种、不同来源的莲组织、器官为外植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出 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莲(Nelumbo nucifera)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水生草本植物,集食用、观赏和药用价值于一身。在我国,莲已有逾两千年的驯化栽培历史,而且种植规模巨大。随着莲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关莲分子育种以及基因功能研究也越来越多。目前,莲组培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尚未构建,不能在莲本体上进行基因功能解析等的研究。因此,本研究a)通过选用不同品种、不同来源的莲组织、器官为外植体材料,有针对性地改良不同培养基的激素配比和培养条件,探讨和优化了莲的无菌苗培育体系及愈伤组织诱导体系,b)以培养出的莲无菌苗和自然生长的莲胚芽为材料,利用发根农杆菌侵染,期望可以诱导出毛状根。取得成果如下:1、以‘秋红阳’授粉后18天莲子胚芽为外植体,通过初代培养、继代培养和炼苗进行了莲离体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发现从胚芽外植体诱导出无菌苗的最适初代培养基是MS固体培养基添加0.5 mg/L 6-BA、0.5 mg/L NAA、30 g/L蔗糖和0.5 g/L活性炭,培养2个月的走茎节数为3.9,诱导率高于85%。最佳的继代培养基是把初代培养基蔗糖浓度提高到80 g/L,走茎采用两节一切的分苗切法,无菌苗可50天继代1次,增殖系数可达6.8倍。于5-7月对生长良好的继代无菌苗进行炼苗,成活率均大于83%。根据上述快繁技术,理论上1个莲子胚芽经过近1年可繁殖出种苗1465株,本研究建立了莲的离体快速繁殖技术体系。2、对21种莲基因型进行愈伤组织诱导研究,发现不同基因型愈伤组织诱导效率差异较大,以‘十里荷一号’愈伤组织诱导效率最高,达37.29%。与贮藏莲子及自然条件下生长的叶片和地下茎相比,新鲜莲子子叶内生菌数量少,易于灭菌,是培育莲子无菌苗的优良外植体。未成熟子叶和胚外植体以含有3 mg/L2,4-D和0.5 mg/L 6-BA的MS培养基诱导愈伤组织效率最高。此外,荷花愈伤组织的诱导还受到光照条件、外植体发育阶段和取样季节等因素的影响。7月10日采摘的9 DAP(Day After Pollination)莲子子叶,在黑暗条件下培养愈伤组织诱导效果较好。对培养出的愈伤组织进行石蜡切片观察发现与正常细胞有较大差异。同时对于褐化愈伤组织进行转录组代谢组检测发现参与愈伤组织褐化的主要因素,表明本研究优化了愈伤组织诱导体系,同时对愈伤组织褐化原因有了初步探索。3、利用发根农杆菌侵染莲无菌苗外植体,培养10天后,在初代培养无菌苗植株的伤口部位可观察到红色荧光信号。选用18 DAP莲子胚芽为外植体进行农杆菌侵染,发现成功诱导出少量带有红色荧光信号的毛状根。表明利用发根农杆菌侵染莲外植体诱导毛状根进行实验研究的诱导体系可行,但该毛状根生长缓慢,诱导成功率极低,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总体而言,本研究建立了莲无菌苗培养和炼苗体系,优化了莲愈伤组织诱导体系,同时对发根农杆菌诱导莲毛状根的产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工作,为在莲上开展基因功能研究和分子育种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其他文献
草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在碳(C)和氮(N)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国三峡地区次生草地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森林砍伐)极大地影响了其生态系统功能,从而改变了短期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的周转和氮的转化,以及长期的碳和氮的固存。同时,土壤CN动态和酶活性密切相关,并且受气候、生物和土壤条件等多因子的影响。但是在三峡地区次生草地,对SOM组分、N
树木沿海拔分布的上限归根结底是一条物种特异性的低温界限,它的形成与维持是物种对长期低温的生理生态适应结果,然而到目前为止,基于碳“源-汇”平衡来揭示不同功能型树种海拔上限形成的生理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秦岭三种不同功能型树种(阳生落叶阔叶树、耐阴常绿针叶树、喜光落叶针叶树)海拔上限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对照试验和室内模拟增温试验的结合,来探讨树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
苔麸(Eragrostis tef)是埃塞俄比亚种植最广泛的谷类作物之一,具有重要农业价值,同时也是一种在全球广受欢迎的健康食品。埃塞俄比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基因库中已保存了从不同的农业生态区域中收集的大量苔麸种质资源,然而,目前对这些种质资源的基础生物学研究十分有限,其遗传变异水平及地理分布模式、农艺性状的遗传学基础等仍不十分清楚。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和开发高分辨率的分子标记对于Eragrostis
位于肯尼亚的阿伯戴尔山脉(Aberdare Ranges)孕育着典型的热带山地森林,是非洲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这片森林一直被各种因素干扰、破坏,但它的植物种类仍然十分丰富,还有许多珍稀特有植物。因此,此地被列入热带东非山地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是世界上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然而,有关于整个阿伯戴尔山脉的维管束植物区系和分布模式的研究工作却很少。本研究以肯尼亚中部高原阿
南迪森林(Nandi Forests)位于肯尼亚裂谷省卡卡梅加森林以东的南迪悬崖顶部,它是几内亚-刚果雨林最东部残余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被认为是非洲山地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一部分。同时它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如涵养水源,为生物提供宝贵的栖息地,为境内流域生态提供保护,同时也起着碳汇的作用。由于大面积栖息地的丧失和频繁的人为活动,加上气候变化的影响,南迪森林处于物种灭绝危机的最前沿。
泽泻目是单子叶植物基部类群之一,该目包含了14科166属的水生植物,分布于世界各地。泽泻目是水体环境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是水生动物的食物,其中一些植物,如水鳖科、泽泻科、花蔺科和水蕹科的一些物种可以作为水族馆和户外花园中的观赏性水生植物。泽泻目中的水生植物具有形态复杂多变等特点,长期以来,该目植物的分类鉴定一直存在困难,其系统发育等问题也一直存在争议。植物叶绿体基因组DNA序列及结构变异等能为解决
Streptocarpus ionanthus(苦苣苔科:海角苣苔属)是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特有的草本植物,分布在坦噶,莫罗戈罗和基利菲地区。该物种包括九个密切相关的亚种,亚种之间有着复杂的形态特征和尚不明晰的演化关系,导致该物种复合体一直以来在分类处理上未能达成一致。悬而未决的物种界定使得弄清其种下分类单元之间的亲缘关系变得复杂,这又严重影响了对这一濒危物种保育工作。同时Str.Ionanthus也
生物多样性的本底资料及其自然分布式样,以及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内在机制,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和保护至关重要。然而,相关资料不足,妨碍了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相关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重要性的认识,甚至难以避免生态系统的进一步损失。若某一地区缺乏对动植物区系详尽的清查,很难确定该地区受到威胁的生物资源。东非沿海森林是一个独特的生物地理区域,有多样的特有动植物群,因此被确定为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然而,该地区植物
微生物组是指包括细菌,真菌,古生菌,低等真核生物,病毒等微生物的基因和基因组。植物微生物群落定殖于植物器官内和植物表面,某些特定微生物群落具有宿主偏好性,只定殖在某些特定类群或者特定器官,例如根际微生物群落只在植物根表面狭窄区域内受到植物分泌物等影响而形成。微生物群落在植物生长和植物抵抗胁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环境,植物的遗传因素和代谢调节可以塑造和影响群落。微生物群落与宿主的互作关系,比如遗
长江中下游湖群是全球重要的湿地,苦草属(Vallisneria L.)植物是这一区域的优势沉水物种,对这些湖泊的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尺度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证实刺苦草(V.spinulosa Yan)是长江中下游湖泊的优势物种;苦草(V.natans(Lour.)Hara)很常见,但不占优势。刺苦草和苦草在这些湖泊中常常混生,形成带状相间分布格局。通过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