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机体受到创伤等刺激时,产生以炎症反应为主的防御反应。一旦刺激过于持久和强烈,则对机体造成损害。因此适当的调控机体应激和炎症反应,对减少严重创伤或大手术后的并发症,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急性胃黏膜病变是机体在严重应激状态下,尤其是在严重创伤、烧伤、休克及全身感染等状态下发生的急性上消化道黏膜病变,是临床危重疾病的常见并发症,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预后凶险。多数学者认为,机体处于休克、烧伤等应激状态时,引起下丘脑功能失调,分泌大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其作用使胃液分泌增加进而导致胃酸分泌增加,胃粘膜屏障遭到破坏造成胃黏膜糜烂与溃疡,一旦发生大量出血病死率高达80%,同时也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产生的重要原因。
氯胺酮(ketamine,KET)是目前临床麻醉中仍在使用的、唯一的苯环己哌啶类静脉麻醉药。由于其强效、确切的镇痛作用及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交感神经的作用而在临床广泛应用于严重创伤、休克、烧伤等危重病人的麻醉,至今在麻醉药中享有重要的地位。KET还是中枢神经系统非特异性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的非竞争拮抗剂,作用于NMDA受体的苯环已哌啶结合位点,缩短NMDA受体通道的开放时间、减少通道开放的频率,从而阻碍突触的兴奋性传递,抑制NMDA受体活性,阻止兴奋性氨基酸与NMDA受体的结合,抑制伤害因子导致的疼痛中枢致敏化,缓解原发和继发性疼痛。右美沙芬同样作为NMDA受体拮抗剂,但仅有镇痛、镇咳作用。
近年来研究发现KET对脑外伤、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脓毒症、烧伤等机体严重创伤病人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对于内毒素血症病人的麻醉和救治很有效。其保护机制与KET镇痛作用、交感神经兴奋作用、抗炎作用等有一定关系。右美沙芬是新型NMDA受体拮抗剂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及超前镇痛作用,作为术后镇痛药物可明显减少芬太尼用量。
1.目的:①观察氯胺酮预处理对急性胃粘膜病变大鼠胃粘膜溃疡指数(UI)的影响;②观察氯胺酮对急性胃粘膜病变大鼠氧自由基的影响;③观察氯胺酮对急性胃粘膜病变大鼠胃粘膜组织学改变;④评价氯胺酮预处理对急性胃粘膜病变大鼠胃粘膜保护作用。
2.方法:
2.1动物模型制作将4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8只:正常组(N组)、应激组(S组)、氯胺酮预处理组(K1组KET20mg/kg、K2组KET40mg/kg、K3组80mg/kg)、右美沙芬组(D组10mg/kg)。各组大鼠均禁食24h、禁水1h。将S组和K1、K2、K3、D组大鼠束缚于鼠板上,浸入(19±1)℃水中,水面平胸骨剑突水平,浸泡6h。K1、K2、K3组分别于浸泡前5min腹腔注射氯胺酮20mg/kg、40mg/kg、80mg/kg,D组腹腔注射右美沙芬10mg/kg,同时N、S组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
2.2UI的判定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双结扎法完整取胃,在蒸馏水中漂洗后用定性滤纸吸干。沿胃大弯切开放入10%的中性甲醛中固定10min,然后平铺于白纸上,于10倍放大镜下,仔细观察每只大鼠的胃粘膜溃疡、糜烂出血点发生的部位、大小、形状,按GUTH等[1]标准详细评分:斑点糜烂计1分;糜烂长度<1mm计2分;1~2mm计3分;2~3mm计4分;>3mm计5分;宽度>1mm时分值×2。
2.3胃粘膜组织学观察在胃粘膜损伤明显处用组织剪剪取0.5cm×1.0cm大小的组织块,置于10%甲醛溶液中固定24~48h,石蜡包埋后行4μm切片,再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后于光镜下观察胃粘膜的组织学变化。
2.4血浆MDA、MPO、SOD的检测于应激6h后,经右侧股动脉采血3ml,加入肝素锂抗凝管中。4℃下3000r/min离心15min后,取上清-70℃保存于EP管中待测。
2.5血浆、胃粘膜NO含量测定于应激6h后,经右侧股动脉采血3ml,加入肝素锂抗凝管中。4℃下3000r/min离心15min后,取上清-70℃保存于EP管中待测;计算UI后迅速刮取胃粘膜,称重后放入冻存管置于液氮罐中保存。需要测定时取胃粘膜组织加入40mmol/L磷酸钾缓冲液(PH7.2),匀浆器搅拌10000r/min,离心20min后取上清液。
3.结果:
3.1胃粘膜组织学改变及溃疡指数
N组大鼠禁食24h后未见胃粘膜损伤,胃腔内无血性积液,表面光滑。S组大鼠应激6h后胃腔内见大量血性积液,粘膜表面附着大量暗红色血痂,拭去后可见粘膜明显充血水肿,损伤呈点、线状出血性坏死。S组UI(34.88±3.23)较N组粘膜损伤程度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F=185.031,P=0.000)。K1(13.88±2.75)、K2(8.88±1.25)D(14.50±3.50)组胃粘膜损伤程度较S组显著降低(F=185.031,P=0.000);尤其是K3组UI(3.00±1.85)趋于正常(F=185.031,P=0.000)。
3.2血浆MDA、MPO、SOD水平
3.2.1不同组别大鼠血浆MDA的变化S组大鼠血浆MDA(47.79±1.33)水平在应激6h后显著升高(F=359.050,P=0.000);与S组比较K1(42.23±2.00)、K2(37.26±2.97)、K3(18.83±1.09)、D(43.41±2.86)组血浆MDA水平,有显著差异(F=359.050,P=0.000)。
3.2.2不同组别大鼠血浆MPO的变化S组大鼠血浆MPO(16.92±0.71)水平在应激6h后显著升高(F=378.736,P=0.000),与S组比较K1(12.80±0.66)、K2(9.46±0.57)、K3(4.61±1.01)、D(13.95±0.96)组血浆MPO水平,有显著差异性(F=378.736,P=0.000)。
3.3.3不同组别大鼠血浆SOD的变化S组大鼠血浆SOD(15.97±3.88)水平在应激6h后明显降低(F=754.389,P=0.000);与S组比较K1(28.66±3.64)、K2(46.31±4.43)、K3(96.27±5.02)、D(26.99±2.44)组血浆SOD水平,有显著差异(F=754.389,P=0.000)。
3.3大鼠血浆、胃粘膜NO含量
S组大鼠胃黏膜、血浆NO(26.6±2.85,17.45±2.67)含量在应激6h后明显降低(F=38.890P=0.000;F=41.297P=0.000),与S组大鼠血浆、胃黏膜NO含量比较K1(34.35±2.07,24.85±3.70)、K2(42.95±5.80,30.44±5.31)、K3(45.75±3.00,37.87±4.87)组胃粘膜、血浆NO含量显著升高(F=38.890,P=0.000;F=41.297,P=0.000)。
3.4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UI与氯胺酮使用剂量呈负相关,氯胺酮使用剂量与UI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UI与MDA、MPO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与SOD、NO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氯胺酮与MDA、MPO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而与SOD、NO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4.结论:
本实验通过复制水束缚急性胃粘膜病变大鼠模型,测定大鼠用药前后血中抗氧化系统的变化,观察胃组织病理变化,得到如下结论:
(1)氯胺酮抑制了血浆MPO、MDA水平,减轻胃黏膜的损害,对胃粘膜有保护作用。
(2)急性胃粘膜病变发生前,早期、足量应用氯胺酮对胃粘膜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3)氯胺酮是通过以下机制起到对急性胃粘膜病变大鼠的保护作用。
①降低急性胃粘膜病变后血清MPO、MDA水平,调节SOD、NO水平,通过上调抗炎因子和下调促炎因子,调整促炎和抗炎双方力量,促使机体恢复内环境平衡,使机体的炎症和抗炎症反应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平衡状态,从而起到胃黏膜保护作用。
②镇痛、镇静作用,减少冷束缚法引起的心理及全身的应激损伤而起到胃黏膜保护作用。
③通过对NMDA受体的拮抗作用达到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