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一种以瘙痒伴胆汁酸升高为特征的妊娠期特发疾病。炎症反应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病理生理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多项研究报道指出血常规炎症标志物对ICP诊断及预后具有一定价值,但结果间存在争议。目的结合回顾性病例对照实验和荟萃分析评估血常规炎症标志物对ICP诊断及预后的价值。内容研究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回顾性收集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消化内科和妇产科确诊的ICP病例,以同期正常体检孕妇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门诊及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首次诊断孕周;并提取首次就诊时以下实验室指标: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红蛋白、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红细胞压积(HCT)、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早产的发病人数等。采用SPSS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利用ROC曲线分析评价各指标对ICP诊断、疾病严重程度评估及早产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第二部分通过检索国内外医学数据库获取有关血常规炎症标志物对ICP诊断及预后价值的研究,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并根据NOS评分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用RevMan 5.3对纳入研究数据进行荟萃分析,并最终得出结论。结果通过医院系统共收集130例ICP患者,其中重度组29人,轻度组101人;正常体检孕妇80名作为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ICP组在年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MPV、ALP、AST、NLR显著高于对照组,血小板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孕周、余血常规炎症指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MPV、血小板、NLR对ICP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95 ±0.01(95%CI:0.92~0.97,P<0.01)、0.64±0.04(95%CI:0.56~0.72,P<0.01)、0.80±0.03(95%CI:0.73~0.87,P<0.01)。进一步分析 ICP 轻度组与重度组的差异,结果显示:与轻度ICP患者相比,重度ICP患者孕周更小,且两者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而年龄、所有血常规炎症标志物两组无差异。我们也分析了 ICP组正常分娩组与早产组一般特征及各实验室指标的差异。与ICP正常分娩组相比,ICP早产组中胆汁酸和转氨酶水平更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及血常规炎症指标无统计学差异。通过ROC曲线分析胆汁酸与转氨酶对ICP并发早产的预测价值,结果表明:TBA、AST、ALT对预测ICP早产具有一定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 0.63±0.06(95%CI:0.51~0.75,P=0.03)、0.67±0.06(95%CI:0.56~0.78,P<0.01)、0.65±0.08(95%CI:0.52~0.81,P<0.01)。荟萃分析包括本研究共纳入文献8篇,涵纳1491名患者,其中ICP组879例,对照组612例。根据NOS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所有研究均大于6分以上,文献质量较高。荟萃分析结果提示:PLR、MPV、NLR对ICP诊断具有价值,而对疾病严重程度评估无价值;血小板、RDW对ICP诊断与疾病轻重度评估方面均无价值。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血常规炎症标志物PLR、NLR、MPV对ICP诊断具有良好准确性;而目前发现的血常规炎症标志物对ICP疾病严重程度评估均无价值;胆汁酸、转氨酶水平可能对ICP并发早产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但由于临床测量仪器的差异,研究人群相对较局限,回顾性研究本身的缺陷,纳入文献过少,可能存在的发表偏移,荟萃分析异质性较大且无法消除等因素,上述结论仍需未来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进行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