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中国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麦向来自产自销、自给自足,很少与外部发生贸易流通。但此种情况在近代出现了明显变化,一向以农业立国的中国开始从国外进口粮食,并逐渐产生依赖,进口量不断攀升,小麦亦是如此情况。近近代中国市场的大门被迫向外打开后,小麦进口数量起初微乎其微,且整体出口量大于进口量。但自1921年起小麦进口数量开始不断增加,增速度不断提高,1932年达到顶峰。30年代前期中国小麦进口不仅数量巨大,还围绕其发生了棉麦借款、征收小麦进口税等相关重要事件,而大量进口小麦对中国小麦市场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得这一阶段小麦进口问题更加复杂。1931年美麦借款和1933年棉麦借款事件,显示中国除商业贸易进口外,国民政府也成为外麦入华的一个渠道,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销售洋麦的推手。这两次借款发生在特定的背景下,用以物代现的特殊借款形式,使得大量美国小麦输入中国。协议的相关规定显示在借款中国民政府接受了许多不利的条件,但小麦运回国内后并没有达到预定目的,实际到手的借款缩水,并引发了国内市场的动荡。面对源源来华的洋麦,社会上要求限制小麦进口、制定小麦进口税的声音不断高涨。国内面粉工业和杂粮业立足各自利益对此问题展开了针锋相对的争论,表现了国内面粉工业对洋麦的依赖。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在国内外各种形势下决定对小麦等粮食征收进口税。但此次征税行动对抑制小麦进口效果有限。外麦不断来华使中国小麦市场受其影响日深,受国际小麦价格跌落和国麦质量低劣的双重影响,国麦价格在30年代开始低落,并随着小麦进口情况发生波动。洋麦输入中国还使得国麦销路受阻,出现销售困难、丰收成灾的情况。洋麦影响着国麦价格和销售,使农民收入减少,农村经济状况愈加恶化。可以说30年代前期是各类围绕小麦进口事件集中发生的时段,也是近代小麦进口问题不断积累后的爆发时段。小麦进口映射了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情况与特点。不论是主导引入小麦,还是制定关税控制进口,都显示了国民政府开始对小麦进口加以管制,是其对外建立保护性的贸易政策和对内加强控制的表现。小麦进口对市场的影响,则显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侵略和剥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