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cry8E基因绿僵菌工程菌的构建及致病机制初步分析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花生的种植过程中,以蛴螬为主的地下害虫危害最为严重。长期以来地下害虫的防治主要采用化学农药,但化学农药污染环境,且防治成本高,害虫易产生抗药性,尤其是农药与花生果荚接触,增加了花生中农药的含量,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因此,使用生物防治方法防治蛴螬已经成为当前的主要趋势。绿僵菌(Metarhizium)作为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具有靶标性强、持效期长、不易产生抗药性、对环境安全等优点,是重要的生防真菌。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微生物制剂暴露出菌种毒力低、致死时间长等缺点。因此,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构建能够稳定遗传的,高效杀虫绿僵菌菌株成为当前的发展趋势,并且是顺应当今农业绿色植保、循环治理主题下的必然选择。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构建了以来源于苏云金芽孢杆菌、对地下害虫暗黑鳃金龟幼虫高效的杀虫晶体蛋白基因cry8E为目的基因,以苯菌灵benA3为抗性标记基因的真菌表达载体pCAMBIA1300-ben-8e,采用电击转化法将其导入根癌农杆菌(Agrobactrium tumefaciens)菌株EHA105和LBA4404中,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将cry8E基因插入到绿僵菌基因组中。通过PCR检测获得阳性转化子,用Southern杂交进一步证实了cry8E基因以单拷贝形式插入绿僵菌的基因组。(2)采用拌土法测定了部分转化子对2龄暗黑鳃金龟幼虫的毒力。结果显示,与野生型M202菌株相比,不同转化子间毒力差异较大,LT50的变化范围为14.48~21.26天,校正累计死亡率变化范围为64.50%~92.86%。转化子M202-31的毒力较强,校正累积死亡率和LT50值分别为92.857%和14.925d,与其它菌株存在显著性差异。(3)测定了6株阳性转化子的酸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几丁质酶和磷脂酶活性,并分析了各个酶活指标与菌株毒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个酶活、不同菌株之间差异较大,且变化规律不一致,在酸性蛋白酶、几丁质酶和磷脂酶活性测定中,转化子M202-31分别与野生型菌株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将不同转化子的酶活分别与校正累积死亡率和LT50值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发现各转化菌株酸性蛋白酶和几丁质酶与毒力相关显著。为了进一步确定酸性蛋白酶和几丁质酶对毒力的综合影响,将不同转化子的酶活与校正累积死亡率、LT50进行二元回归分析,发现仅有几丁质酶活性与菌株毒力相关性显著。因此,推测不同转化子对寄主毒力存在差异主要是由于菌株间几丁质酶活性不同,几丁质酶可以作为转化子初步筛选的参考性指标。(4)试验中以3龄东亚飞蝗蝗蝻为供试虫源,测定了野生型M202菌株、Btl85菌株、Btl85菌株和M202菌株混合、2个阳性转化子、空白对照6个处理的毒力。结果表明,将Btl85与M202混合后,显著增加了野生型菌株M202的毒力;同时,插入cry8E基因后显著提高了野生型菌株的毒力,其校正累计死亡率提高38.6542%,致死中时缩短2.9180d。(5)测定了处理CK、M202、转化子M202-12和M202-31连续5天对东亚飞蝗体内ESTs、AChE、PO、SOD、POD和CAT的酶活变化,结果表明,与野生型菌株M202相比,转化子M202-12和M202-31的六个酶活指标变化规律大体一致。其中,3个处理连续7天POD均无显著性差异;与野生型菌株M202相比,ESTs和AChE主要在3-4天时存在显著性差异,PO主要在3-5天时存在显著性差异,而SOD和CAT主要在第6天时差异显著。
其他文献
小麦叶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常见病害,该病严重发生时,可造成小麦的产量损失。利用抗病基因和种植抗病品种是有效防治小麦叶锈病的方法,但小麦叶锈菌群体生理小种组成的变化会
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是世界性分布的重要农业害虫,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是防治西花蓟马的重要生物因子之一。昆虫在感染了病原物(或寄生物)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