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织涤纶人造血管作为较早商业化的人造血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和发展,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但是其重要缺点之一是顺应性(本文指径向)与人体自身血管不匹配,缺乏人体动脉所具有的柔韧性与弹性。资料介绍,人造血管与天然血管的顺应性存在明显的差异,所有人造血管的顺应性都比天然血管的低,其中机织涤纶人造血管的顺应性最差,并且完全不具备人体血管直径-压力变化特征,即低压力下易变形、高压力下小变形,曲线斜率有由低到高明显的转折。顺应性的不匹配在移植并发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在吻合处。顺应性不匹配将会使内腔出现血栓的概率加大,使新内腔变厚,在血管末端形成动脉硬化,是造成血管移植失败的重要原因。关于人造血管顺应性的研究,尤其是改善机织涤纶人造血管顺应性的研究在我国几乎是空白,因此机织型人造血管顺应性问题一直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提高机织人造血管的顺应性,本课题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作为机织人造血管材料,利用PTT长丝较低的拉伸模量和良好的弹性回复能力提高人造血管顺应性。通过对PTT人造血管织物顺应性的测试,与临床大量使用的PET血管相比,顺应性有了显著的提高。在此基础上,为了使机织人造血管顺应性与人体血管顺应性相匹配,根据体内血管直径.压力曲线变化特征,本课题从织物组织结构角度出发,设计一种表、里层接结双层组织的织物,采用了较少的接结组织将两层织物连接在一起。表、里层织物纬纱分别采用PET和PTT长丝,利用两层织物不同的纬向收缩率,形成表、里层具有纬向长度差的双层机织物结构。并按照设计的组织结构和织造参数在带有自行研制的多梭箱机构的连续性刚性剑杆小样织机上进行了上机试织。通过不断的改善上机工艺,最终得到满意的样品。对试织的样品通过外观分析和横截面显微镜观察,表明实际结构与设计结构相符。通过对试样拉伸曲线的分析,在拉伸受力范围内,曲线斜率有由低到高明显的转折,满足体内血管直径-压力曲线变化特征,证明了织物结构设计方法的有效性。最后,从织缩率和热收缩率两个方面详细探讨了表、里层织物长度差成形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改善机织人造血管顺应性研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