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顺应性要求的机织人造血管管壁结构的研究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lzl2008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织涤纶人造血管作为较早商业化的人造血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和发展,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但是其重要缺点之一是顺应性(本文指径向)与人体自身血管不匹配,缺乏人体动脉所具有的柔韧性与弹性。资料介绍,人造血管与天然血管的顺应性存在明显的差异,所有人造血管的顺应性都比天然血管的低,其中机织涤纶人造血管的顺应性最差,并且完全不具备人体血管直径-压力变化特征,即低压力下易变形、高压力下小变形,曲线斜率有由低到高明显的转折。顺应性的不匹配在移植并发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在吻合处。顺应性不匹配将会使内腔出现血栓的概率加大,使新内腔变厚,在血管末端形成动脉硬化,是造成血管移植失败的重要原因。关于人造血管顺应性的研究,尤其是改善机织涤纶人造血管顺应性的研究在我国几乎是空白,因此机织型人造血管顺应性问题一直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提高机织人造血管的顺应性,本课题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作为机织人造血管材料,利用PTT长丝较低的拉伸模量和良好的弹性回复能力提高人造血管顺应性。通过对PTT人造血管织物顺应性的测试,与临床大量使用的PET血管相比,顺应性有了显著的提高。在此基础上,为了使机织人造血管顺应性与人体血管顺应性相匹配,根据体内血管直径.压力曲线变化特征,本课题从织物组织结构角度出发,设计一种表、里层接结双层组织的织物,采用了较少的接结组织将两层织物连接在一起。表、里层织物纬纱分别采用PET和PTT长丝,利用两层织物不同的纬向收缩率,形成表、里层具有纬向长度差的双层机织物结构。并按照设计的组织结构和织造参数在带有自行研制的多梭箱机构的连续性刚性剑杆小样织机上进行了上机试织。通过不断的改善上机工艺,最终得到满意的样品。对试织的样品通过外观分析和横截面显微镜观察,表明实际结构与设计结构相符。通过对试样拉伸曲线的分析,在拉伸受力范围内,曲线斜率有由低到高明显的转折,满足体内血管直径-压力曲线变化特征,证明了织物结构设计方法的有效性。最后,从织缩率和热收缩率两个方面详细探讨了表、里层织物长度差成形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改善机织人造血管顺应性研究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近年来,针对动脉硬化、血栓栓塞、动脉瘤等血管扩张性疾病,临床医学上出现了微创的腔内隔绝术(EVE,Endovascular Exclusion)。该疗法主要通过在血管内植入金属支架-纺织基人造血
激光强化技术与传统的机械喷丸、冷挤压技术相比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又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它是利用高功率、短脉冲的强激光辐射覆盖有约束层和涂层的金属材料表面时,由于激光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研究采用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含有较多结构相似的多肽混合物的乌拉立肽粗品进行二步纯化.通过单因素试验与响应面法优化一步纯化工艺,结果表明,使用Daiso-SP-ODS (30 nm,
蒸汽发生器传热管是核电系统的关键部件之一,由于传热管与支撑部件之间的小幅振动引起微动磨损,导致传热管局部损伤。持续的微动会进一步导致传热管表层裂纹的萌生与扩展,产
目的:探讨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磷酸化状态及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方法:15只小鼠采用冠脉结扎再灌注法建立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
半主动悬架是近年来汽车底盘新技术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外研究的半主动悬架普遍把刚度和阻尼作为两个独立的参数分别进行控制,由于悬架系统存在模型非线性、参数时变性和行
现代水压技术是采用自来水、海水等取代液压油从而形成的新的驱动技术或传动技术。现代水压驱动技术区别于古代的水压技术和现代的油压驱动技术,主要原因在于水压技术有多方面的特殊性,如介质、材料和结构等。目前,机械和液压传动等传统的动力传动技术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但传统的动力传动大多难以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等问题,因此,迫于驱动技术的革新,水压技术重新浮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为达到环保、节能的目的,世